首届全国生态学哲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开辟生态学哲学研究新视角
2017年02月27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27日第115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2月24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筹)、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室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生态学哲学研讨会在京举行。

  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中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当前,围绕生态学范式存在一些争论,主要涉及生态学有机论与机械论的范式争论、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范式争论、经验论与理性论的范式争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范式争论等。近年来,从哲学角度对这些范式争论进行分析受到学者关注。

  生态学蕴含丰富哲学思想

  机械自然观是西方工业化以来逐渐普及的一种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所带来的问题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需要生态文明。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田松表示,机械自然观包括机械论、还原论、决定论三个侧面,三者相互关联,互相支撑。其核心在于,把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人类生活,视为可以拆卸、可以掌控的机械。机械自然观的环境伦理是人类中心主义,在这一理论下,自然环境丧失了它作为生命的主体性,成为人类认识、利用、掌控的对象。这是当下全球性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意识形态根源。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寻找新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

  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资源和地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利用及其后果,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雷毅认为,20世纪生态学关于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及其营养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研究成果为环境整体主义的理论建构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持,从而使环境整体主义能够与传统哲学相抗衡。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葛永林认为,在自然科学中,生态学是最具哲学睿智的学科之一。生态学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生态学家们关于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概念建构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迥异,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世界观不同——几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歧在生态学中的映射。

  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新的哲学

  全球性危机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呼唤新的哲学。“我们正在迎来人类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新时代需要新的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余谋昌看来,生态学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它是关于“人—社会—自然”生命有机整体的世界观,主张以生态整体性观点看待世界;实践上,以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通过人与人和解、人与自然和解,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分析并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哲学关系是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根基,也是生态学哲学需要研究的核心工作。”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学哲学教研室主任王海琴表示。

  生态学哲学促进哲学范式转型,其理论主要围绕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进行建构。据余谋昌分析,在世界观方面,生态学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整体论哲学世界观;在认识论方面,生态学哲学认为认识是主体对所关心的事物的价值评价,认识不是消极地反映事物,而是选择某种事物进行认识和评价;在方法论层面,生态学哲学以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思考,采用生态学整体性方法;在价值论层面,肯定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这是生态学哲学成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最重要方面。

  反思西方主流生态学哲学问题

  梳理生态学范式争论及其历史,以生态学为基础进行生态学哲学研究,同时借鉴其他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让生态学哲学不断开拓新视野,研究走向更深入。

  在葛永林看来,从哲学角度分析,生态学中有机论与机械论的争论主要表现在群落的属性之争,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的本体论地位之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主要表现在群落形成的机制之争。由于生态系统无可比拟的巨大复杂性,致使生态学一直饱受不太成熟的指责,因此,放弃封闭的、原子论的、决定论的和追求生态系统特性普适性假设,转向开放的、有机的、历史的生态实体的本体论,追求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进一步完善生态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反思西方主流生态学哲学的问题,结合其他哲学研究领域的观点和方法,可以为生态学哲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从“元”哲学角度研究生态现象学就是其中之一。王海琴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框架上的自然主义特征,使得当代西方主流生态学哲学拘泥于对人之生态责任的辩护,忽视对人之理想人格及其与生态责任之间关联的考察,深陷混淆事实与价值二分及环保观念与行动“两张皮”等指责之中。从“元”哲学角度分析生态现象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框架与进路,考察其在生态实践中的得失,凸显其特质,对于克服西方乃至中国相关困境,从理论与实践上重构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