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四个抓手
2017年02月07日 08: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7日第1141期 作者:张子清

  2016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亲切会见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时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媒介,在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反映社情民意、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引导社会主流价值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崛起,新闻宣传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与挑战。大众文化传播泛娱乐化、热点新闻报道的浅表化、重点任务宣传的程式化、宣传操作模式的商业化、报道信息内容的琐屑化、舆论监督边界的模糊化等内生性问题日渐突出,不仅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效率,也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与思想文化的宣传推广。笔者认为,要紧扣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新发展呈现的新特点,重点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要立好魂,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又阐释好中国特色。由于媒体宣传报道的角度和素材选择日趋丰富,新闻舆论工作者应当真正坚守主心骨、响唱主旋律,特别是要在深刻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基础上,“阐释好中国特色”。当前的媒体宣传更多专注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在把好故事、好声音联系起来阐释中国特色上下功夫少,导致有形无魂。加强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围绕“阐释好中国特色”这一根本任务来开展,真正把是否有利于更加深刻地诠释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全面地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有效地帮助广大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广泛地反映群众诉求和生产生活状况、更加有力地引导社会舆情和化解社会矛盾等,作为新闻报道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新闻质量评判的根本标准,真正使重点聚焦、媒体聚力。

  二要定准位,既坚持正面宣传、服务人民群众,又引领社会发展。新闻媒体应当牢记自身职责,从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来定准位。不能因为理论宣传工作相对要求高、难度大,就产生畏难情绪、采取简化方式;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周期长、热点新闻宣传见效快,就拈轻怕重、舍此逐彼;不能因为一时一事的舆论关注度高,就忽视从大局角度加以判别而盲目跟进、推波助澜;不能因为一部分受众因兴趣偏好而追捧,就忘乎所以、丢掉底线;更不能因为追求阅读量、点击率,对某些明知与事实有出入的信息甚至错误的思想观点而不予澄清、放任自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在传递有效信息、服务人民群众中科学引导思想观念,是一个有机整体。做好新闻宣传,应当在这三者上找好结合点,从选题价值、素材挖掘、宣传角度和报道时效等各个方面加以综合考量。

  三要重规律,既适应环境变化、创新传播方式,又力求生动深刻。当前的变革时代,必然带来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种种变化,必然引发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深刻变革。适应这一变化,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既重视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又要发挥传统媒体全面、深刻和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快捷、直观的不同优势,从新闻类别、内容、专题、表达形式等方面加强顶层规划,各用所长,优势互补,构建新闻舆论引导的新格局;既注重新闻传播的速度、时效,更注重真实性、准确度,要讲究时效,但不能唯速度论,避免有头无尾、模棱两可的新闻;既照顾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更要肩负起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的责任,特别是网络媒体,不能为追求点击量、关注度而盲目推送不实或负面信息;既要解决新闻报道接地气、通俗性问题,又要注意新闻宣传的严肃性和新闻语言的规范性。防止将朴实的文风、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要求,与运用庸俗媚俗的段子文化等表达方式混为一谈。

  四要抓监管,既完善工作机制、提升行业素质,又强化法纪约束。宣传思想工作有纪律,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与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与时代发展和人民呼声保持同频共振,这是对所有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宣传、文化、出版以及影视艺术作品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协同,确保这一要求细化落实到新闻选题、采编、审核等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新闻质量等评价体系当中,把制度性约束和职业道德规制与激发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结合起来,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升行业素质。同时,要加快相关立法监管,进一步明确门户网站提供平台、发布信息、内容审核等方面的法律责任,从根本上杜绝门户网站在某些方面的放任式管理,着力打造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