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直观空间的起源学追问
2017年02月07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7日第1141期 作者:付高生

  直观空间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体认识现象界并给予主体杂多表象的先天感性形式,直观空间问题则是康德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界主要集中于探讨直观空间与直观时间的关系以及直观空间所实现的哲学价值问题。笔者认为,研究康德直观空间,应当重视其起源问题。而且,这种起源学追问,不能止步于文本层面或思想层面,必须深入到生产方式层面。

  直观空间思想起源问题

  空间观存在思想层面的起源,探讨一种空间观离不开对思想起源问题的探讨。具体到康德直观空间,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是:何种空间思想构成了它的思想起源。

  探讨康德直观空间的思想起源,首先必须明晰它的形成节点。从文本迹象看,康德的空间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770年之前的徘徊阶段。受教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康德起初凭借莱布尼茨的关系论空间反对牛顿的绝对空间,但在1768年《论空间中方位区分的最终根据》一文中,他转而反对莱布尼茨的关系论空间而支持牛顿的绝对空间。二是1770年的直观空间初创阶段。在1770年《论可感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及原则》一文中,康德转向几何空间,认为“空间不是某种客观的实在的东西,它既不是实体,也不是偶性,也不是关系;而是主观的东西,是观念的东西,是按照固定的规律仿佛从精神的本性产生出的图式,要把外部感知的一切都彼此排列起来”,从而既批判了作为实体的牛顿绝对空间观,又批判了作为物质排列关系的莱布尼茨关系论空间观。三是1770年之后的直观空间深化阶段。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一文中,康德给出两种关于空间概念的阐明,即“形而上学阐明”与“先验阐明”。在“形而上学阐明”中,康德再次批判了牛顿与莱布尼茨的空间观,重申空间是“作为一切外部直观之基础的必然的先天表象”,是“先天直观”。在“先验阐明”中,康德认为,唯有空间“必须是先天地、即先于对一个对象的一切知觉而在我们心里,因而必须是纯粹的而不是经验性的直观”,基于空间表象的几何学才能作为“综合地却又是先天地规定空间属性的一门科学”。由此,直观空间已至成熟。

  由上可知,《论可感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及原则》构成康德直观空间的形成节点。康德在转向几何空间的过程中提出直观空间,并据此批判牛顿与莱布尼茨的空间观。根据加尼特在《康德空间哲学》中的文献梳理,康德能实现这种转向,既不是基于对牛顿和莱布尼茨空间观的批判,也不是康德突发奇想的结果,而是得益于数学家欧拉1748年的《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反思》。在该文中,欧拉区分了三种概念:基于经验反思的概念,如广延;基于理性演绎的概念,如实体;基于心灵直接涌现的概念,如空间。欧拉认为,空间是“非经验的”与“真实的”心灵涌现。康德深受启发,开始从认识主体而非认识客体视角探究空间,从而开启刘胜利所称的空间观“哥白尼革命”,其结果就是把欧拉“非经验的”与“真实的”涌现空间转换成“先天的”与“纯粹的”直观空间。综上,欧拉空间观构成康德直观空间的思想起源。

  直观空间先天性起源问题

  在康德看来,空间是人认识现象的先天特性,并且“只有从人的立场才能谈到空间”。正如刘胜利在《空间观的“哥白尼革命”》一文中所言,康德“不再从认识对象出发来构想空间,而是让空间根植于面对这些对象的认识主体,将空间构想为认识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构想为主体朝向世界及诸对象的观看方式本身”。但是“为什么惟有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可能直观的形式”,康德却“不能说出进一步理由”。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此作出批判,“什么是时间和空间的本性,康德哲学却完全没有想到去追问一下”。质言之,康德虽然意识到直观空间的先天性,但不知其原因何在。

  对康德关于直观空间先天起源问题,不能诉诸主体精神的生成,也不能诉诸绝对精神的生成,只能诉诸物质生产方式的构型。从观念起源看,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中,这种生产方式塑造了人们的思维及思维的产物即观念。生产方式的发展导致思维与观念的精致化,其结果就是观念与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日趋隐秘化。但正如恩格斯在《德国古典哲学与费尔巴哈的终结》中所言,“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是这一联系是存在着的”。质言之,直观空间的先天特征与生产方式之间的联系虽然隐秘,但并非不可辨识。

  康德直观空间先天特征孕育于西方社会三种生产方式的交替。首先,它兴起于古埃及的绳量术。古埃及农业生产方式将绳量术限定为测量田地、金字塔、庙宇等具体物质对象的经验技术。绳量术关联具体的物质测量,离开具体物质就意味着测量工作的结束,这导致它所测量的对象始终不能转化成抽象的图形。其次,它发展于希腊的测量几何学。希腊半农半工的生产方式使绳量术逐渐脱离与具体物质的关联,催生了从以绳子测量向以直尺与圆规测量的工具变化以及从测量具体实物向测量线条、圆、三角形等抽象图形对象的变化。其结果是希腊人发明了作为抽象科学的测量几何学,其特征是主体可离开具体物质自行构想几何图形。但由于希腊社会缺乏主体性观念而使这种特征隐而不显。最后,它成熟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塑造的主体性思维方式。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崛起使人直面心灵的构思活动,并将这种活动定格为一种先天的观念活动。在主体性思维方式下,欧拉发现测量几何学中所蕴藏的主体性构想特征并概之为心灵直接涌现的空间,而康德进一步将空间定格为寓于主体的先天形式。

  直观空间能动性起源问题

  在《论可感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及原则》中,康德认为,主体感知的外部对象是杂多、混乱的,而直观空间“要把外部感知的一切都彼此排列起来”,从而赋予直观空间把杂多感觉联结成有序表象的能力。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认为,直观空间形成杂多的表象,但“一般杂多的联结决不能通过感官进到我们里面来,因而也不能同时一起被包含在感性直观的纯形式里;因为它是表象力的一种自发性行动,并且,由于我们必须把它与感性相区别而称作知性”。康德的上述二文均指出直观空间具有一种积极处理表象的能力;而“批判时期”(1781年及以后)的康德则认为,直观空间仅仅具有直观杂多感性对象并使之形成表象的能力,而不再具有联结表象的能力。

  对于直观空间形成表象的能力以及知性联结杂多表象的能力而言,康德均未解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康德哲学中的两大缺憾,并由此导致康德哲学中的两大未解之谜,即直观空间“形成表象”能力的起源之谜以及知性“联结表象”能力的起源之谜。前一个起源之谜构成本文所谓直观空间的能动性起源问题,后一个起源之谜构成索恩-雷特儿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一文中所谓先验统觉的能动性起源问题。索恩-雷特儿认为,西方进入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的居有社会(阶级社会)后,商品交换开始成为综合社会即联结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新形式,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到来,商品交换成为综合社会的主导形式。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期的康德,将这种商品交换所实现的综合抽象为知性的联结能力。

  索恩-雷特儿对先验统觉起源问题的解答有助于破解直观空间的能动性起源问题。如果说康德将商品交换实现的综合抽象为知性对杂多表象的联结能力,那么则是将对商品的静观抽象为直观空间对表象的形成能力。这种解释可用一种类比来展示:在商品交换中,商品交换者只有先静观杂多的商品材料并使之形成关于商品的表象,才能实现商品之间的交换;同理,在主体认知过程中,认知主体只有先借助直观空间直观杂多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杂多表象,才能借助知性实现对杂多表象的联结。由于康德哲学的唯心主义出发点,即立基于认知活动而非实践活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就的商品静观与商品交换,不得不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分别抽象为直观空间形成杂多表象的活动与知性联结杂多表象的活动。这种抽象活动最终导致康德对直观空间形成表象的能动性起源问题以及对知性联结表象的能动性起源问题,“不能说出进一步理由”。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