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区域研究正在深化
厘清全貌 整合资源 推进对话
2016年11月28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28日第109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实习记者 饶嘉

  喜马拉雅区域是世界上非常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区域之一。近日,中外学者在成都举行的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就如何推进该区域的研究展开了深入研讨。

  国内外均已展开相关研究

  在法国科学院喜马拉雅研究中心教授迈耶尔·菲纳德看来,喜马拉雅区域跨越多个国家和民族,不仅自然环境上具有多样性,语言、社会文化也呈现独特的多元面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由于受制于自然、历史因素,喜马拉雅区域亟须通过沟通与交流,探索友好合作与和平发展的双赢之路。开展喜马拉雅区域的相关研究具有跨学科交流及全球化协作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表示。

  国际学界已对喜马拉雅区域展开较长时期的研究,如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都设立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回顾近年来国内研究的历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教授、四川大学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项目执行主席徐君说道,以前的研究多属自然科学领域,自2010年开始,国内喜马拉雅研究有向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人文学科转向的趋势,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成立了多家相关研究机构,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发了国内多学科学者对于南亚、东南亚、中亚及喜马拉雅区域的热切关注。

  徐君认为,加强研讨对话不仅对厘清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学术全貌、助推整合资源和学术对话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促进中国学界建立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的国家话语权体系建设。

  拓展研究视野

  喜马拉雅区域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学界应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这一区域研究的若干关键性的基本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学者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围绕当前国内学界对这一区域使用“喜马拉雅区域”或“环喜马拉雅区域”的不同称呼,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概念,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杜永彬、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袁晓文、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刘志扬、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沈海梅等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美国史密斯森尼民俗与文化传统中心学者蒂莫西·瑟斯顿就《格萨尔史诗》研究提出,不仅要研究史诗文本和吟唱的艺人,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也要开展研究。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汪永平注意到了我国阿里地区的特殊性,他认为,喜马拉雅区域存在很多不同的艺术形式,每一种艺术都以一个中心向周边传播,传播的过程中都与阿里地区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徐君看来,各种观点的存在表明,在文化包容、平等对话的前提下,现在亟须通过借助多语种文献资料,从不同视角,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生成过程及其内涵演变作深入的探讨。“当前我们应厘清区域研究全貌与体系,建构喜马拉雅区域文化领域的知识谱系,形成对话基础。加强学术分享,促进相关学科整合,中国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应加强反思和理论构建。”

  文献共享尤为重要

  推进喜马拉雅区域研究需要掌握多种不同语言的文献资料,迫切需要展开多种文献综合研究。在这其中,实现文献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迈耶尔·菲纳德表示,“喜马拉雅区域是最适合进行多样性研究的区域之一,应该把相关研究放在一个大的区域文化背景之中,在研究中要尽量使用多学科方法和运用新技术手段。”四川大学近年推进的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项目等工作,旨在为学界提供实现文献共享的平台。西南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刘勇教授表示,川大喜马拉雅多媒体数据库项目在这一区域研究领域开了先河,为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进行讨论提供了可能。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表示,不同国别、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应该加强学术分享与合作,“我们好比在进行一个类似拼图的游戏,等每个人把自己手中的‘碎片’放在一起,才能看出我们究竟能拼出怎样一幅宏伟的图景。”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