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改造传统农民
2016年07月27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27日第1016期 作者:石智雷

  【核心提示】和传统农民相比,现代农民是指与外部世界联系密切、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化程度较高并且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多样性的农村劳动者,他们视野开阔,尊重知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技术。

  流动空间的开放到底对中国农民有着怎样的意义?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经过城市的洗礼和重塑,回到农村后,自身能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放到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大背景下,审视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思路逐渐变得清晰和开阔。

  

  笔者在多次调研过程中发现,人并不是生来就是现代性的,但人们的生活经历可以使其现代化。城市化为农村劳动力创造的外出务工机会,是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核心路径。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人口。农业人口在向城市迁移过程中,逐渐接受城市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思想意识发生明显提升,如果这部分农民返乡后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或者从事非农就业,相比于未外出务工农民来讲具有更高的现代性,并且实现了农民内部的劳动分工和农业专业化的发展,推动了一批高技能、会经营、懂管理的高素质现代农民的产生。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核心内容是能力发展。和传统农民相比,现代农民是指与外部世界联系密切、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化程度较高并且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多样性的农村劳动者,他们视野开阔,尊重知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和新技术。

  城市化为传统农民

  向现代农民转变提供契机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农民一直依附于土地,被封固在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以及自由流动空间的释放,为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城市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大量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一股潜流,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一段时间后,又重新返回农村。我们将此界定为劳动力城乡双向流动。

  自由流动空间与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出现,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能力的影响较以往任何一次变迁复杂得多深远得多。城乡间的自由迁移改变了小农经济原有的发展空间,农民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就业、交换和生活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和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处于封闭向开放状态转变的村落来说,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与回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较多关注农村迁移劳动力往家乡汇款的作用,而忽略了就业流动对流动者本身的价值。虽然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寄回了大量的钱款,但留守农村的家庭成员大多将这些钱用于包括食物和衣服等在内的日常支出、修建房屋等消费性用途,很少将它们投入到那些能创造收入的生产性活动,如创业等,对劳动力流出地经济发展并未产生明显的正面作用。已有文献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利用这些资金和农村已有资源的人。

  中国有两个社会分层体系,一个是城市社会的分层体系,另一个是农村社会的分层体系。长期以来,这两个体系几乎是独立运转的,相互之间并不交融。数量巨大的迁移劳动力群体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重构了这种几乎失去的城乡连续体。今天的迁移劳动力市民化不仅仅是职业身份的转变、居住空间的转移和角色内涵的转型,而且是要在两个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之间实现这种转变与跨越,还要面临现代性转向和后现代来临的挑战。近些年大批农村迁移劳动力离城返乡,对于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自身就是农村劳动力的组成部分,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外出劳动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实现了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扩展了社会资本,回流后还会增加农业生产的投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回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并且相比较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迁移劳动力回流后可以更好地利用农村已有的资源。

  外出务工经历使得农村劳动力个人能力得到了发展,不仅积累了工资,获得了技能,而且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扩展了社会网络。能力发展也是回流劳动力影响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能力发展的意义就在于扩展自由,尤其是个人发展可选择性的自由。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返乡后的就业选择上,包括就业多样性、职业转换、社会流动、创业参与等方面。特别是,外出务工经历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向非农产业转换,尤其是在农村自主创业,不仅实现了回流劳动力的自我就业,还带回了技术,带动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外,外出务工经历还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个人生产效率和收入,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新生产技能的传播,促进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劳动力外出务工后,不仅实现了非农就业能力的增长,即使是返回农村重新从事农业生产,也会提高农业的劳均产出效率。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后,从事农业生产的投资回报也会高于没有外出经历的劳动者。

  外出务工经历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发展

  外出务工经历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家庭禀赋效应和社会资源整合效应,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发展。

  外出务工经历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影响他们返乡后的就业选择、职业转变和自主创业,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空间和就业市场格局。农村劳动力在乡—城迁移过程中通过城市工作经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等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流动累积时间越长,获得新技能的概率也就越高。对我国广大农村而言,农业依然停留在小农耕种的低生产效率水平,包括当地企业务工和自主创业等多种非农就业形式有着远高于农业就业的收入。外出务工期间储备的人力资本越高,返乡后从事非农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也越有可能从返乡前产出较低的农业转向返乡后产出较高的非农产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在外务工职业为建筑业的回流后更容易进入当地企业务工,但是会降低他们自主创业的概率;在外务工为一般的服务人员,回流后更容易进入当地企业务工,对自主创业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外务工职业为个体经商的,回流后一般会选择在家乡自主创业,而不会选择进入当地企业务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历带来了理念上的改变,不仅会提高其非农就业能力和概率,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新技术采纳的积极性。

  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劳动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农村家庭禀赋。如果有些个人或家庭初始获得或可以接触的资源较多,并充分利用和转换这些资源,则其收入、财富将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而其他一些个人或家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很好地转换和再生产这些资源,则无法实现其家庭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个人或家庭能否有效使用、转换或再生产这些资源,是发挥家庭禀赋效应的一个关键环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收获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而且还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他们对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家庭经济资本为迁移劳动力返乡创业提供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和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劳动力相比,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后,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家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家庭自然资本仍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必备资源,分配土地越多的家庭,其成员越倾向于从事农业生产,非农就业的概率也就越低;但是回流劳动力却可以将家庭土地资源转换为创业的资本,拓展农业生产方式和内容,比如开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或观光农业。

  外出务工经历和家庭禀赋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在农村就业发展和创业过程中的资源约束,但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支持的不足。回流劳动力具有更强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一方面他们利用社会网络与城市保持联系,获得最新资讯和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交际和公关能力,使其可以更有效地和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多是风险厌恶者,社会资源来源的广泛性降低了创业风险,所以社会资源的增加还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意愿。

  农村迁移劳动力返乡创业模式验证了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关于创业资源两个特性的阐述:创业资源具有稀缺性和开放性。由于农村创业资源的稀缺性,回流劳动力必须充分利用自有及家庭的一切资源进行创业投资;开放性由稀缺性衍生而来,创业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回流劳动力在创业过程中必须保持开放,以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放性不仅仅体现了创业模式,也体现了回流劳动力的创业能力。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大肆扩张的同时,迁移劳动力的回流为我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另一种发展思路:城乡协同发展。这可以有效避免当前单一发展大城市策略带来的城市化经济、社会、环境成本的急速膨胀,还可以激发乡村创新与创业的活力,为农村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