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哲学》摘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之七)
——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
2016年05月25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25日第973期 作者:

  三、人类社会发展

  “最后动力的动力”(下)

  ——强大的古罗马帝国为什么衰亡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包括三项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与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来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得过时与保守,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客观上要求实现生产关系的推陈出新;新生产关系一旦确立起来,就在新的基础上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矛盾运动中的基本适合。生产关系由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到不适合再到新的适合这一矛盾运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从而也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体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不断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这本身就以它们之间某种不适合为前提;同时,对这种不适合状况,或迟或早地变为相适合的条件是,通过社会革命或通过社会改革来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合,使之适合。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适合是相对的,其矛盾始终处于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历史过程中。

  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社会基本矛盾处于部分、局部不适应状况时,要通过不断的改革以使不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一些环节和方面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的一些环节和方面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在阶级社会中,当这种不适应性初步展现或不太尖锐时,统治阶级可以通过采取改良措施,调整社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促使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和维护经济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变法、改革等就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此看来,天下兴亡的终极原因,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神力,不是天命,也不是个别英雄豪杰的作用,更不是思想动机所促成,而是由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最终的物质经济原因所决定的。古罗马帝国之所以盛极一时,因为它实行的是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比原始社会公社制度进步的奴隶制度,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由物质的、经济的利益所引发的阶级斗争。奴隶们反对奴隶主的压迫剥削,不断进行反抗,如古罗马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奴隶自身的解放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在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关系逐渐发展起来,越发显示其比奴隶制优越,奴隶制度越发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于是顽固坚持奴隶制度、不作任何改革的古罗马帝国便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作为新生产力最主要成分的农民阶级代替奴隶阶级,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代替落后的奴隶主阶级,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代替落后的封建阶级,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代替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