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考古学界发出中国声音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郑州举行
2016年05月25日 07: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25日第97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杨阳 曾江

  5月21—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海内外近400位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及300余位特邀、列席等代表齐聚中原腹地,围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这一主题,共同展示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新成果,研讨中国考古学的创新与发展,探索该学科未来走向的可行性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马懿,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广智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开幕式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持。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承办。

  中国考古“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

  王伟光在致辞中指出,在90余年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考古学家艰苦奋斗、不断探索,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画卷日益清晰,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化多样性及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重要的研究课题得以不断深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中国考古学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考古研究中不断引入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得田野考古技术不断提高,借助科技考古所获取的古代人类与社会的信息愈发综合全面,并在此基础上,蓬勃开展文物保护与公共考古。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交叉融合的学科正不断焕发新的魅力,在学术舞台上展现出独特、动人的特色。

  王伟光表示,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交流,是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当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全国各地近40个遗址同时开展考古工作,并积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迈出国门,深入乌兹别克斯坦和洪都拉斯发掘古代遗址,还计划进一步赴印度、埃及等世界古代文明中心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并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很好地发挥了中国考古学的龙头作用。这些工作,为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创新,为抢占国际学术前沿和掌握国际话语权,为探索中华文明和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古学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助力

  王伟光强调,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同时也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对于考古学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考古学研究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考古学研究中。唯物史观是当代中国历史和考古学研究的旗帜和灵魂,是当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指南。在这一正确理论、方法的指引下,通过中国考古学界广大同仁的不懈努力,中国考古学可以为丰富和发展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道路、动力等一系列重要历史问题的认识,乃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独特贡献,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提供新的动力。

  刘玉珠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考古工作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与日俱增,在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和推动文物事业再上新台阶的过程中,考古工作始终是其中的重点和亮点。因此,应增强大局意识,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增强保护意识,促进遗址保护利用;增强合作意识,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增强开放意识,推动国际合作共赢。

  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交流

  本次大会是中国考古学会自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亮点纷呈,在学术研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许多创新,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中国考古学会自1979成立以来,与时代同步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考古学界最为重要的一个学术团体,始终引领中国考古学学科前进和发展的方向。特别是最近两年中,陆续成立了13个专业委员会,为考古学科建设搭起了新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从而更为有效地将考古学界的专业研究人员组织在一起,更好地发挥考古学会的专业指导作用。此次会议的研讨即分为13个专业委员会展开,各专委会的研讨内容更加精专且深入,而不同领域的学者也可旁听关注其他领域的新成果新见解。

  在本次会议期间颁发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田野考古奖、研究成果奖(金鼎奖)、青年学者奖(金爵奖)、考古资产保护奖(金尊奖)、公共考古奖(金镈奖)和终身成就奖。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荣获终身成就奖。

  王巍表示,本次大会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变封闭为开放,是一次同时面向国内外考古学界、面向媒体、面向公众的大会。此外,田野考古奖、金鼎奖、金爵奖等的颁发,使大会内容更加丰富、姿态更加开放、影响力也更加广泛。这是一次中外考古学界合作交流的难得机会,不但向国外考古学界介绍了中国考古的最新进展及水平,同时也展示了中国考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态势。

  中国考古学会紧扣会议主题“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在会议期间分别召开了“青年学者圆桌会议”和“海外学者演讲与座谈会”。

  在青年学者圆桌会议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金爵奖”获奖者以及推荐青年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切磋砥砺,阐发自己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认识。新一代青年学者思维活跃,田野考古或实验技术功底扎实,拥有全身心投入考古学术事业的学者情怀,对于中国考古学当前所处时代和阶段有自觉的反思和清醒的认识,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充满信心,是中国考古学未来希望之所在。

  来自埃及、印度、洪都拉斯、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考古学者在会议期间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与中国学者展开了深入交流。

  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维吉里奥·佩德雷斯·特拉佩罗介绍了在莫斯基蒂亚地区发现的文化遗存,该地区坐落于美洲两大文化区域之间,在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印度考古调查局考古所所长桑杰·库玛尔·曼纽尔介绍了近期在萨拉瓦提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手工业聚居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发掘了三层文化堆积,发现了规整的手工业作坊、铜的冶炼、珠饰的制作、陶器的制造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他对于中国考古学界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敬佩,他表示,现阶段应高度重视对我们多样且具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及丰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广阔的视野、明确的目的以及多种资源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