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做学问也要到网上去
2016年05月05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5日第959期 作者:王广

  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揭示了当今时代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网络事业的根本要求。这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求为人民做学问也要到网上去,将网络空间作为重要的学术阵地。

  为人民做学问也要到网上去,是人民本身的迫切需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改造社会历史的波澜壮阔的实践活动,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最根本的力量源泉。为人民做学问,首先就要求投身到人民群众中间去。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诉求表现在哪里,我们的学问就应当做到哪里。脱离了这一根本,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也无法获得应有的进展和成就。当前,网络已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成为广大群众“在场”的广阔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的确,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人民的存在、群众的心声是真实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同样如此。我们的研究应当投身到网络的洪流中去,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海洋中厘清群众关注的问题,反映人民的呼声,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写文章、搞研究、做学问。

  为人民做学问也要到网上去,是信息革命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是单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而谈,而是以广阔的世界历史视野对人类社会发展史做了系统分疏。他深刻指出,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使人类从采食捕猎走向栽种畜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论述表明,我们当前所面对的信息化工作,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正全方位、深层次地触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深入研究这一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又要顺应变革,成为引导实践的先导。马克思在工业革命时代尝言,“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那么,当今信息革命时代,信息产业的历史和信息产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则是一本新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今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积极地去读懂这本大书。马克思曾经慨叹,在他那个时代,“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远的,正像自然科学对哲学也始终是疏远的一样”,两者“存在着结合的意志,但缺少结合的能力”。马克思的批判,是否会成为当前研究状况的预言呢?应当说,情况不容乐观。要改变这一状况,别无选择,只有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投身到高新科技和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去,在那里探求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公开、最深邃的展示。

  为人民做学问也要到网上去,是凝聚共识的战略诉求。学术研究当观大势、究大事、谋大计。古今中外的文明史一再表明,一个民族、国家的振兴,离不开共同的价值内核和精神力量。这种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上的同频共振,是激励一个民族和国家戮力同心、攻坚克难、敢于跨越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力。当今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应当自觉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事研究工作。否则,做出的研究再精致,终究是小家子气。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我国有13亿多人,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而在这13亿多人中,网民有7亿,占了半壁江山还要多。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上网下工作同样高度重视。他指出,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按照这一根本要求,深入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时廓清模糊认识,有效化解不良舆情,勇于纠正错误看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清朗网络空间、滋养世道人心、有益国家民族。

  当然,要推动到网上为人民做学问,还需做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网络空间和学术研究都有自身独特的规律,要紧紧把握网络规律和学术规律,探索制定一整套相应的学术生产、传播、评价、激励机制,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自觉、方便、扎实地到网上为人民做学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