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法国中国学研究先河
——法国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简介
2016年02月22日 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22日第909期 作者:阮洁卿

  位于法国巴黎十三区的法国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Centre d’études sur la Chine moderne et contemporaine)隶属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是一所以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见长、以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国重点高等教研机构,也是法国现代中国学研究领域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国际影响力最强的精英学府,学界习惯将其简称为“中国中心”。

  情系新中国五十余载

  1958年6月,应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之邀,现代中国问题专家雅克·纪亚玛(Jacques Guillermaz)在年鉴学派大本营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第六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前身)创立了一个现代中国资料中心。该中心在很长时期内是法国唯一一个以现代中国文献信息为馆藏特色的中西文资料中心,它以文献聚人气,吸引了几乎所有对现代中国感兴趣的法国专家学者,并孵化出多个研究兴趣小组,开辟了法国中国学(有别于传统汉学领域)这门学科的先河。1977年,现代中国资料中心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批准,成立了一个名为“现代中国跨学科研究”的国家级文科实验室。1996年,现代中国资料中心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下属的中国社会比较研究中心合并,更名为“近代现代中国研究中心”。

  2006年,为进一步促进东亚地区横向课题的科研合作并增加此类研究的对外影响,应国家科研中心要求,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下属的日本研究中心和朝鲜研究中心也一并归入上述国家级文科实验室,实验室更名为“8173中朝日科研混合单位”。中朝日科研混合单位的科研立项与经费由国家科研中心审核并拨款。国家科研中心、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中朝日科研混合单位三方共同签订科研合作合同,国家科研中心定期组织专家对科研工作进行评估。中国中心纳入编制的教研人员有30余位,还有近40位编外合作学者和研究员,主要是国家科研中心的派遣研究员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内部的教研人员,还有来自法兰西公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巴黎七大、巴黎政治学院等巴黎及周边地区以及国外一些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中朝日科研混合单位现任主任是中国科技史专家奥林热(Frédéric Obringer),中国中心现任主任是中国现代史专家包利威(Xavier Paulès)。

  在中朝日科研混合单位的组织人员中,中国中心的教研力量始终占据主要地位。在历任十余位主任的苦心经营下,该中心集五十多年不懈之功,科学薪火代代相传,成为一所以探讨近现代中国问题为主旨的富有鲜明特色的教研机构。中心的“镇殿之宝”是其图书馆,现坐落于法国远东学院亚洲馆楼内,堪称法国乃至欧洲有关20世纪中国的最重要史料基地。

  坚守年鉴学派传统

  中国中心遵循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教学宗旨,不招收本科生,仅招收拥有扎实汉语基础的硕士及以上程度研究生。中心以中国社会为核心探讨对象,开设有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发展学、地理学、哲学等领域的20多门课程,颁发“东南亚:田野、文本和社会科学” 专业方向的社会科学研究生学位。

  中国中心教学的特色和理念是“在科学研究中培养研究生”,日常教学内容主要是导师正在研究的前沿课题,课程内容一年一变。导师在授课之余,还手把手地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陪伴学生的科研成长,鼓励学生在各种学术交流场合进行演讲、发表科研成果。中朝日科研混合单位也为学生搭建各类施展学术才能的平台,大力资助学生开展田野调察、参加国际会议。由此,中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汉文化圈的专业知识,还接受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系统训练,成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科研人才。

  秉承年鉴学派深厚的史学渊源,中国中心始终坚守田野调查的学术传统,重视第一手原始资料的解读,将汉文化圈研究与社会科学方法紧密结合并置于一个长时段内综合考量。中心的这种教学和研究传统在法国乃至欧洲的中国学界独树一帜,吸引了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很多研究生、巴黎及周边地区其他高校师生以及社会人士前来选课听课。中心还与欧、美、中、日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中心还是法国汉学研究协会及其会刊《中国研究》的主办单位,牵头和主持法国社科界关于中国学研究的合作项目。中心除了官方网站(http://cecmc.ehess.fr/)外,另建立了一个“中国中心纪实录”网站(http://cecmc.hypotheses.org/),专门记录中心日常教研活动,并编纂了数字化周刊, 每周向订阅用户推送科研信息,内容包括巴黎地区的讲座信息、新书快讯、书评、调研报告、在线论文、采访视频等。

  注重与时俱进和学术创新

  中国中心的科学研究具有厚重的学术底蕴,探讨长时段中的现代中国历史是其强项。中心元老纪亚玛、毕昂高(Lucian  Bianco)、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等被广泛视为国际学术界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领域的执牛耳者,著有一批经典之作,如毕昂高的《中国革命溯源(1915—1949)》、白吉尔的《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以及中心成员的集体著作《二十世纪中国史(1895—1949)》和《二十世纪中国史(1949—1990)》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中国中心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变迁问题,更加紧跟中国国情和发展趋势,主题也愈加丰富,如白吉尔的《上海:走向现代之路》、裴天士(Thierry Pairault)的《中国经济导论》等。中心最新的在研项目还有“中国与非洲”研究、中国与“中国模式”研究、基于历史及比较视角下中国近期的可持续性城镇化研究(现今—2050年)、17—18世纪中西方知识的互动流通及西方汉学知识建构的研究、技术史的图像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当代华人世界的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等。

  中国中心学术研究的另一鲜明特色是打破原本以“现代”的“汉文化圈”为探讨对象的研究范畴,尝试将研究时段和地理界限纵深拓展,兼及对历史和现状的整体讨论与把握,近期译成中文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吉浦罗(Franois Gipouloux)的《亚洲的地中海——13—21世纪中国、日本、东南亚商埠与贸易圈》即为一例。目前,中国中心的学者正与中朝日科研混合单位日本中心、朝鲜中心的有关学者就“16—21世纪的亚洲”、“16—21世纪的中朝日技术、物体与遗产”、“翻译与社会科学:东亚的出现及争议中的‘现代性起源’”三个课题展开合作研究。

  可以预见,这些创新将促成现代中国问题专家与近代中国史专家乃至东亚问题专家的进一步合作,并使中国中心这一中国学研究重镇的学术特色更加凸显。

  (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博士后项目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后期项目(A-0230-15-003010)资助)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语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