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亿万农民工在城镇扎下根 深化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6年02月15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15日第90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春海

  春节前后,众多农民工又在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中来回奔波。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他们中的许多人将不再重复这种候鸟般的疲惫之旅。

  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大释放内需潜力。2月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如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让广大农民工融入城镇、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不止步于“异乡客”,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成就举世瞩目。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17.9%。2015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

  近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2015年12月20—21日,又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出现于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文件,并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覆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自然也要覆盖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这五大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事业的重大战略,具有现实针对性。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地方也存在只求速度和规模、质量不高等问题:部分地方的城镇化所走的基本是一条高扩张、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伴随着对大量资源的消耗等问题;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制造大面积的“水泥森林”,却没有给绿化和市民休憩、活动留下空间;一些地方热衷大拆大建,却削弱、遗漏了作为灵魂的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这类城镇化道路都是不可持续的,其存在反映了对城镇化的规律性的内容把握不够,是违背正确发展理念而需要纠正的。

  让广大农民融入城镇是关键

  “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意见》中的重点之一。推进这项工作,让人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安得了家,需要攻坚克难。魏后凯告诉记者,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难点、重点和关键所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应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框架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需要综合、配套的改革。其中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当然,建立这一整套制度,难度很大,只能一步一步地分步骤推进。

  推进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坚强制度性保障。张占斌认为,在推动改革和体制创新的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能否真正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关键在于能否从制度上真正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新型城镇化需要合理布局

  对于补齐短板、重点突破,进一步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学者各有建言。

  魏后凯建议,我国应走绿色的城镇化之路,保护好生态,治理好环境,使城镇更加宜居。资源消耗较少的、环境友好的、低碳的城镇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应有科学合理的格局,包括科学合理的规模格局、空间格局等。其中,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应当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规模格局。同时,我们的城镇更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因此,构建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也非常必要。

  《意见》指出:按照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倾斜的原则,组织开展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原总工程师李爱民称,未来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实现人口、土地、产业三者协调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开放水平,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构建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重要突破口和新型城镇化实现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的重要契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看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和联结点,县域经济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平台和主战场,应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他认为,更好地放权,“放水养鱼”,使得县域经济更有活力,对于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