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史学界“点赞”中国抗战
2015年08月31日 07: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31日第80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张清俐

  原题:抗日战争为二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国际史学界“点赞”中国

  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框架、在全球史视野下推动世界历史研究,是当前国际史学界努力的方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席卷8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约20亿人卷入战火的人类空前浩劫,无疑更需要在全球史视野下进行考察。

  “说起二战,欧洲人长期以来谈论的其实只是欧洲战场。”8月27日,法国著名国际关系史专家罗伯特·弗兰克在济南参加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史学界应将目光更多投向亚洲、非洲战场,特别不应遗忘中国为二战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外国学者认同二战始于中国战场

  在此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弗兰克主编的两卷“大部头”新著《1937—1947:战争—世界》引发热切关注。这一跨学科国际团队联手打造的重大学术工程从全球视野下重审二战,明确将中国战场认定为二战的起点,颠覆了欧洲人对二战始于1939年的普遍认知。

  弗兰克解释说,因为1937年爆发的中国全面抗战具有标志性意义,书名中选择了1937年这个年份,但事实上二战起始时间可以前推至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

  弗兰克的观点代表了越来越多国际历史学家的看法。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吉尔伯特今年7月在北京向记者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二战史著作采纳了二战始于中国战场的观点。

  弗兰克认为,当前应努力推动历史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在西方社会普通民众中普及。

  抗战胜利使中国重获大国地位

  “中国是二战的第一个受害国,这也意味着中国最早开始抵抗侵略。”弗兰克表示,中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长时间坚持抗战,为二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37—1947:战争—世界》一书分析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机制,并对亚洲战场尤其是中国抗战着墨颇多。

  韩国西江大学教授林志弦向记者表示,日本侵略带来的深重灾难促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等所有资源进行顽强抵抗,并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在弗兰克看来,抗战胜利的一个突出意义是,中国重获自鸦片战争之后逐渐丢失的国际地位,开始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他说,在成立联合国的最初设想中,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这四大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国是后来才成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的。“这是中国在二战中伟大作用的体现。”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列昂尼德·鲍罗德金说,“中国人民在二战中作出的牺牲和俄罗斯人民一样是最惨重的。”鲍罗德金认为,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牵制住了日军“北进”西伯利亚,1941年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才大胆将部署在远东地区的兵力调往西部前线,“这为苏军成功抵御德军进犯莫斯科提供了决定性支持”。

  鲍罗德金表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中国抗战历史的兴趣在日益增加,对中国抗战历史地位的评价也会愈加公允。“俄罗斯的历史教材中近年来有关中国抗战的篇幅也明显增加了。”

  抗战阅兵是对人类正义的弘扬

  9月3日即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备受国际史学界瞩目。林志弦从一名史学家的立场出发,表达了对韩国总统朴槿惠出席阅兵式的支持,称其“名正言顺”。

  “中韩两国人民在二战中有相似的历史遭遇,对二战有相似的理解和记忆。”林志弦说,中韩两国人民都是二战的受害者,都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之苦。此外,在二战期间,也曾有韩国人加入到中国抗战当中。这种种原因形成了中韩共同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情感基础。

  林志弦特别谈到,在对二战历史的认识问题上,日本右翼民族主义者的态度是中韩人民所不能接受的。日本右翼民族主义者不谈对别国的加害,反而渲染作为世界上唯一遭受核爆国家的“受害者”身份。更有甚者称日本发动的战争是日本领导的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解放战争”。“如果日本真正意识到了它的加害者身份,那么它向中韩人民道歉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因为他们总以‘受害者’自居,所以很难作出真诚的道歉。”

  多位学者向记者表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无论是在俄罗斯、澳大利亚还是在中国举行,目的都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如何反抗侵略、战胜邪恶,都是对人类正义的弘扬,都应该得到尊重。举行二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是对历史的铭记、是对未来的警示,将有力推动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