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大的学术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4年09月29日 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9日第65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高莹

  在中国这块葆有五千载文明史、拥有13亿人民磅礴聚合之力、纵横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探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必将是一篇永远铭刻在世界历史上的宏伟篇章。当前,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学术使命。

  9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山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广东召开,主题为“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论坛并做主旨讲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主持开幕式并致闭幕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完整把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王伟光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时代特征,秉承历史使命,梳理古今中外治政得失,统揽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王伟光指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起源、本质、性质、类型、职能和消亡等重要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大厦的基本原理;第二个历史阶段是随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国家机器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并开始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体系和模式;第三个历史阶段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以蕴含着创新内容的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王伟光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宏大的工程,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必须完整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在方向道路制度抉择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走向。在体制机制模式选择方面,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在价值观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伟光同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意义上是一场国家治理领域的革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深刻领会和切实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主攻方向,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首先,充分发挥学科集群优势,以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形成一批有创新性和指导意义的重要学术成果。其次,以扎扎实实的研究提升学术解释力,进一步巩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依托和文化根底。

  以强大的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时代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重要论断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学者认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当代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依然是科学认识国家问题、深入研究国家治理的重要理论源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坚持以社会形态划分时代,今天人类社会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判定的时代,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种道路、两种社会形态相互较量的时代。这种较量的形式或有变更,但从本质上讲,时代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阶级并未消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这种历史情境下,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是要弱化,而是要巩固和加强。我们真诚地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但一刻也不能忽视资本在全球扩张的客观事实,人民民主专政丝毫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必须坚持。

  多位学者还向记者表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必须把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中理解,要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告诉记者,目前一些以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理念、实践和模式作为参照的分析具有一定借鉴价值,但不应该、实际上也不能够作为解决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和方向,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注定是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

  “中央首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治国理政上高瞻远瞩的谋划,同时也是对改革实践需求的及时回应。”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肖滨说。黑龙江大学校长何颖也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创新,同时也体现了对当前中国改革核心问题的准确判断。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坚实有力的价值依托。在论坛分组讨论环节,多位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利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士群认为,价值认同危机是现代国家转型面临的重要危机。在这样的特殊历史阶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有效应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挑战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要突出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

  大多数领域的改革,都是一个纷繁复杂、渐进调试的过程。出席本届论坛的学者认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面对包括认识上、理论上和实践层面的各种挑战,哲学社会科学界须及时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准确、深刻的学术回应。

  许宁生在致辞中表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术研究要突出中国实践和中国智慧,这就需要研究者碰撞思想,提出新观点、新建议、新战略、新理论。这不仅是本届论坛主题“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使命的提炼与概括。

  洪大用提醒,学术界在讨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问题时,需要特别关注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背景,那就是政府主导性的赶超型现代化进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交织重叠。“我们同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两种进程交织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忽视一种进程来讨论另外一种进程。”洪大用说,在这两种进程的讨论中,学术研究的责任在于探讨一条科学路径,以化解张力、促进合力。

  朱士群认为,目前国内学界就国家治理问题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现实障碍、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分析和探讨,但内容创新、实证分析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他同时指出,“微治理”应受到学者的关注:“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顶层设计,而在微观层面上如何调动全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还需要大量基层治理试验来破题。”

  高翔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没有创新,学术就会死亡。目前中国学术的最大问题,在于思想贫乏、学派残缺,理论原创能力不足。唯有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破除对西方理论与学者的盲目崇拜和迷信,激发学术原创力,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国际学术展开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与交流。创办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的目的就在于此。

  高翔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增强思想性、批判性、前沿性,跨越鸿沟进行跨学科交流,不盲从西方的学术评价,扎实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建设,深化对重大实践问题的探索。他指出,本届论坛围绕“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展开的多学科对话和讨论,既体现了社科界深入推动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问题的研究的责任担当,也展示了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新趋势、新动向、新探索。各个领域的领军学者汇聚一堂,交流思想,砥砺学问,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取得了重要成果。

  据悉,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创办,主要邀请全国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领军学者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八届,成为推进和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的重要学术品牌和传播平台。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将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四川大学联合举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