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日本百年国策的负面开端
2014年07月25日 06: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5日第625期 作者:武寅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经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时,不但没有多少历史积累下来的经济基础,反而继承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致使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严重受损的局面丝毫未能改变,其情形好比是赤手空拳加负债累累。这样的国家应该怎样去建设?靠什么去建设?对日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课题。选择什么答案,不仅直接关系到日本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效果,而且将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军国体制形成

  环顾四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正是西方列强疯狂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帝国主义时代,日本看到的是弱肉强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日本统治集团认为,要想尽快改变自身屈辱落后的国际地位,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先进的西方列强为榜样,直接进入它们的角逐场。没有本钱,就去生拼硬打,用武力开道;没有实力,做不了世界霸主,就降低标准,先去当东洋霸主。于是乎,在日本统治集团的眼里,一条武力称霸的道路渐渐清晰起来。

  武力称霸被确定为日本的基本国策,先强兵后富国成了制定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即使财力不足,增租增税,勒紧腰带也要首先保证军队建设。在制定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时,军权被放到了与皇权同等的最高层级上,军队成为直属天皇的“皇军”。另外,还设置了两把尚方宝剑,一把叫做“统率权独立”,一把叫做“帷幄上奏权”,凡有关军机军令之事,内阁、议会等所有权力主体均不得干预。这样一来,极少数特权军人就掌握了国家生死攸关的战争机器,发动战争成了简单程序就能认可的寻常之事。

  那么,武力称霸的主要目标定在哪里呢?在中国。中国处于东亚文明的中心地位,且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相近,打败中国不仅是称霸东洋的政治前提,而且是获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最佳选择。为了武力征服中国,日本精心谋划,十年备战,举国相赌,于1894年发动了其武力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场大仗——甲午战争,打败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迫使其签订了《马关条约》。

  走上武力称霸道路

  然而,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武力称霸归根结底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在古代,无论是7世纪,日本企图以武力染指朝鲜半岛的白村江战役,还是16世纪,日本统治集团头目丰臣秀吉企图征服朝鲜、进而入侵中国的壬辰战争,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到了近代,情况变得错综复杂,武力称霸分成彼此相关的两个环节。第一环节:称霸者对目标国家的武力征服;第二环节:竞争对手之间的武力争夺。被侵略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争取独立自由的决心,以及抗争力的不断提升等因素,决定了第一环节最终不可能实现。仅以日本自己为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为废除背负的不平等条约费尽心机,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这个事例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第一环节的不可能。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进行的血腥厮杀,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等做法,则说明了在第二环节,对第一环节的制约和限制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甲午战争从性质上来说属于第一环节,但第二环节的间接干预,即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就要到手的猎物辽东半岛得而复失,称霸中国的战争目标为此大打折扣。另外,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日本带来巨大战争红利的同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警醒。所有这一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历史启示,对于发动了这场战争的日本来说,本应在战争结束后进行一番彻底的回顾与反思,然而,此时的日本却陷入战胜的亢奋和受制的愤懑双重刺激下不能自拔。巨大的战争红利使它赌红了眼睛,更加坚信战争的威力,而列强的“逼宫”则使它受辱,它不想就此善罢甘休,发誓要卧薪尝胆,报这一箭之仇。也正因为如此,甲午战争成为日本坚持要走武力称霸道路的负面开端,它使日本从此铁下心来,沿着这条通往灭亡的道路越走越远。

  滑入军国主义深渊

  十年后,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这是甲午战争的逻辑发展。由于日英同盟的助力,加上沙俄国内有事不能恋战,日本在形式上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这场在人力物力等战争成本上几倍、十几倍于甲午战争的恶斗,不但没有得到沙俄的割地赔款,就连计划内的战争目标,即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殖民地位,也远远没有实现。最主要的战果是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即“满铁”),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日本对中国的野心。日本向列强宣布,它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利益是它通过日俄战争,用几十万人的鲜血换来的,因此它在中国有特殊的利益和地位,是其他列强不能相比的。另外,日本要以“满铁”为据点,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和地位。它在寻找和等待动武的时机。

  又过了十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统治集团兴奋异常,把它看作是“大正时代的天佑”。趁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之机,日本迫不及待地找借口参战,并很快出兵占领山东,取代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位。另外,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一举确定其在中国乃至东亚的所谓特殊地位。日本利用一战在华疯狂扩张的行为,激化了与美国等西方列强的矛盾。战后,美国通过华盛顿体系,开始了对日本的强劲反击。华盛顿体系的三大支柱:裁军、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分别针对日本的疯狂扩军、日本武力扩张的靠山日英同盟,以及日本所谓的在华特殊地位论,给予了坚决的否认,遏制了日本的扩张势头。与此同时,以中国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标志,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掀起了新的高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至此,日本遇到了起步以来最大的阻力,这也是历史给它的又一次机会,让它停下脚步,对武力称霸的道路作一个认真的回顾与反思。但是它再一次错过了这个机会。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它武力称霸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日本以孤注一掷的心态,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太平洋战争。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第一、第二环节的作用同时增强,两个环节的交互作用更是产生出加倍的效果,使日本以一次比一次更大的失败,走向了灭亡的深渊。

  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时,受挫时,以及战败后,都曾有机会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反思,从而悬崖勒马,避免越陷越深。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沉迷在历史的梦境里未能清醒。只要它一天弄不清其中的道理,就一天找不到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因为历史是无情的,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