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稳健与否检验改革决心
2014年07月25日 07: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25日第625期 作者:陈飞翔

  近期宏观经济运行开始出现企稳的迹象,这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提供了有利时机,当前是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处理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健康成长的一些重大矛盾的关键时刻。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特别需要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保持定力,坚持真正稳定的货币政策,为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务必对放松货币政策的主张保持高度警惕,避免把中国经济再次引上歧途。

  统计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M2(广义货币)数量已经达到创纪录的120万亿元,而2003年3月我国的M2数量不到20万亿元,这些年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着实非常高。当然,同一时期我国实际的GDP也有较快的增长,但M2的增速长期明显快于GDP的增长。以一些常用的指标来衡量,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相当充足的。比如,M2与GDP的比率已经接近200%,总负债与GDP之比已经达到251%,尽管我国仍然是一个低工资的国家,但不少领域的物价水平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还有人认为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苗头,如果不是代表某些特殊的利益集团发言,恐怕也只能说是故意夸大其词。

  增发钞票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选择吗?回答无疑是否定的。从理论上讲,多印钞票意味着搞通货膨胀,尽管可能在短期对经济增长起一定的刺激作用,长远来看则必然导致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更加激化,因为至今没有一个国家单纯用钞票的办法就能实现长期经济发展目标,而深受滥发货币之害的则不胜枚举。从现实生活看,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许多突出的问题恰恰是货币数量过多所引起的。前些年中央银行发钞票,地方政府卖地皮,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直接导致房地产泡沫严重膨胀,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持续积累。如果不坚决果断地改变货币驱动的发展路径,采取有效措施去杠杆化,必将给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造成根本性伤害。

  首先,泡沫只能带来更大的泡沫。增加货币发行直接的受益者是泡沫经济部门。泡沫经济部门脱离实际经济运行,货币发行越多泡沫就能做得越大,收益越明显。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加速原理,泡沫本身总是会产生更多的泡沫,也只能靠更大的泡沫来支撑,直到泡沫最终破灭。这些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疯狂扩张、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飚升,足以证明泡沫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眼下放松货币供应,很可能把金融风险扩大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其次,严重阻碍经济结构升级。加快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保障。这些年来结构调整进展有限,一个重要原因是宽松的货币供给让落后的产业有存活下去的条件,甚至有些还活得很滋润,一些“僵尸企业”长期占用有限的土地、信贷和能源等生产要素,对新兴产业的成长形成明显的挤出效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货币政策的走向实际上也就是涉及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选择。

  再次,加大社会不稳定的压力。现实生活中,近期关系到公众日常生活的核心CPI系数并不低,比如,肉类和蔬菜等的价格一直在较快地上升,而工资水平上涨的步伐已经明显放缓,增发货币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通货膨胀,导致普通民众生活压力加大。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不仅会拉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会因为货币贬值而刺激富裕阶层把财富更多地转移到国外去。这种增发货币而带来的穷人日子难过、富人加快移民的格局,无疑对各方面都非常不利。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关头,管住货币发行是检验改革决心的一个基本标志。只有管住货币总量,中国经济才会转型,才有希望。实行真正稳健的货币政策,就应当与依赖不停加杠杆的传统发展方式坚定地决裂,进而重塑社会总需求的格局和国民经济的流程。具体地讲,一方面要通过稳健(适当偏紧)的货币供给引导社会总需求结构的优化,进而加快整体资源配置重组的进程。另一方面,要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保障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决不可过于偏向某些利益集团而忽视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为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央行必须切实承担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责任。货币不是普通商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公共产品,公众接受货币是以对货币价值稳定的预期为基础的,货币过于宽松会从根本上损害政府的信用,破坏市场正常运行的根基。央行不是普通的商业银行,必须对国家的整体利益负责,对民族的长远发展负责,真正独立地履行好自身的功能,坚定守住底线。今年公布的M2预期增长率为13%,央行应当为达到这一目标付出应有的努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中长期看,央行应当使M2的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真正保持货币政策的中立性。

  控制货币数量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的基本前提。在各方面条件都还不具备的情况下,现在谈论货币政策目标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实际的结果很可能是为过度宽松的货币发行打开方便之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货币承担着价值尺度的基本功能,既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公众日常生活的定心之锚。货币稳则民心安,民心安则天下定。摆在我们面前的明智选择是稳住货币来倒逼改革,以去杠杆化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真正有效地释放出改革的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