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叙事逻辑
2020年02月26日 01: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2月26日总第1873期 作者:刘荣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70周年。要真正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的历史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必须深刻把握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两种国家叙事高度统一的发展逻辑。

  人民共和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走向统一

  在世界历史上,共和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共和国的最早形态却是奴隶制共和国,其典型代表即古罗马共和国。进入近现代以后,共和国发展出了它的第二种主要形式即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本质上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但却被赋予了“人民共和国”的名义,成为很多国家建国立制的基本形式。

  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诞生于16世纪初,要晚于共和观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早期阶段,只有自发的共和国或人民共和国观念而没有自觉的社会主义观念。马克思曾以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为例指出:“里昂的工人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而事实上他们是社会主义的战士。”这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与目的是双重的: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共和国,社会革命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既要做“共和国的战士”又要做“社会主义的战士”。正是无产阶级革命为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可能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和平长入”,它必须通过残酷的阶级斗争与政治革命才能建立起来。

  事实上,建立“社会共和国”始终是马克思国家与革命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早年就从变专制为共和的角度批判过普鲁士国家和法兰西共和国。1848年巴黎工人起义的失败“迫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现了原形”,使马克思认识了无产阶级提出的“社会共和国”这个表露了现代革命内容的国家形式,进而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华共和国”的出现。在《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专政建构了一个内含“劳动共和国”与“民主共和国”的“社会共和国”的科学构想。

  正是在马克思“社会共和国”思想的引导下,20世纪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采用了“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共和国形式。它说明,社会主义共和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被压迫国家和民族在人民运动、人民解放与人民建国中采取的一种必然选择形式和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种国家叙事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人民共和国与社会主义国家这两种国家叙事的统一,在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体现为三次大的政治转型与国家建构。

  第一次是“走向共和”,建立旧民主主义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鸦片战争以后,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都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通过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建国主张。然而,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在挫败了袁世凯帝制和张勋复辟而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后,却经历了北洋政府的军阀混战并最终沦为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第二次是“走向人民共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1922年党的二大《宣言》明确提出“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此后,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等多种探索,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国名既包含了“共和国”这一现代政体政治,更凸显了“中华共和国”与“人民共和国”两重含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而建立统一的民族—民主国家的本然实情。

  第三次是“走向社会主义共和”,变人民共和国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前与成立之初的“民主共和国”“人民共和国”等,都是从阶级联合与联合政府角度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家形式的说明。1953年10月,毛泽东设想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人民共和国向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功转型。

  “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提出,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是一个人民共和国,更是一个人民共和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两种国家叙事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它标志着马克思“社会共和国”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展开与实现。

  社会主义共和国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重新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审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可以发现一个细微而本质性的变化: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提出“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转变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说明我们国家不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必须是一个发达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经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再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说明我们国家不能只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而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必然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回看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在2019年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时,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站在“两个一百年”高度诠释了这几件大事间的内在逻辑: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一是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二是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富起来”了;三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

  面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根本目标,把人民共和与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叙事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精髓贯注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坚持人民性的基本立场、民主化的国家治理与共享性的发展理念,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开启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新征程。

  只要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与“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斗争精神,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一定能谱写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与现代化强国深度发展与高度共享的新篇章,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好同“国家与革命”紧密联系的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要建设的国家,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共和国。第二,我们要进行的革命,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第三,我们所以要建设这样的国家、进行这样的革命,就是为了实现免于一切社会贫困、精神沉沦和政治依附的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与人类共同进步。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的建构及其中国话语体系的创新研究”(19YJA720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