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宝勇:建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
2018年06月06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6日第1466期 作者:柴宝勇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在我国政治实践中已发展近70年,特别是从概念上明确提出,对于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对外而言,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是发挥中国新时代政治智慧引领国际话语发展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之时,理应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而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必然要求。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国家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的提出日益引发了全球共鸣,可以说中国智慧正在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从建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方面看,中国向世界贡献的这一政治智慧将引领世界政党话语体系的潮流和发展。

  对内而言,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理解中国政治,必须深入了解和切实把握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这个意义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不仅内在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还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治领导能力实现进一步提升,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全面深化改革带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国家发展重大进步的同时,我们如何将这些历史性成绩用概念化与理论化的方式有效传播出去,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不仅是加强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更是指引我国政党制度进一步良性发展与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以自信姿态建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

  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要坚持理论自主创新的中国表达。在一般意义上,社会科学理论是在一定国别、区域、相关历史时期等诸多条件下,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经验和规律的知识系统学理化表达形态。既然社会科学理论是人认识世界和自身发展规律的经验性反映,自然会受到不同价值立场、认知能力等条件的支持与制约,为此我们必然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断推进创新发展逻辑,对同一个事物发展进程实现多维度的理论阐释。从这一视角看,那种基于西方政治要素环境的政党理论,戴着西方政治有色眼镜看待、评价中国现实的理论认知体系化逻辑,根本无法真实准确解释我国政治过程的现实成果与政治文明发展的时代特色。于是,如何正确地诠释中国发展、理解中国现实、认识中国问题,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发展出具有鲜明中国时代特征的传播话语体系,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理论的自主创新,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进而在此基础上生长出覆盖各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中积极传播中国声音、宣扬中国主张。

  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要建构完整系统解释中国自身新型政党制度的学科话语体系。打铁还须自身硬,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要求我们自身能够产生好故事,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生发出扎实有效解释中国自身政党理论的学科话语体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种政党学科话语体系对本国政治实践显现出强大解释力和推动力之后,自然就会受到关注和重视。而学科话语体系解释力的基础,就在于概念、理论、制度、实践四者的话语一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客观上,架构这一学科话语体系要求思想界、学术界、政界各方保持良性互动,同时需要在知识、经验、理论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将经验性认知成果进行系统化、理论化总结,进而在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反馈理论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建构适合我们自身的学科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在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学科话语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逐步突破僵化的学科限制,鼓励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多层面和多方法的研究,从提炼和总结有关的政治与政党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入手,拓展相关学术范畴、话题的研究,有意识地建构逻辑严密、稳固、有序的学科话语来系统提高我国政党理论的解释力。

  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人民中心论的政治立场。人民中心论是我国政党在理论和实践中始终坚持的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可见,“人民”是我国政党理论话语体系始终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的核心价值表达。从现实性上看,生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型政党制度,在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时,充分肯定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不仅体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而且对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发展根本动力这一价值内涵,做出了中国式解读。可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一刻也离不开人民这一根本价值诉求,只有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新型政党制度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才能找准方向体现中国价值与进步。

  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要从中国丰富生动的政治实践中发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概念与理论增长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有着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理论成果。在建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所取得的政治实践经验进行学理化阐述。为此,我们不能仅停留于对红头文件、报刊资料、公文讲话等文献进行文字考据式的研究,而是要深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丰富实践,就新型政党制度每一步骤的制度化实践进行缜密研究,从中提炼出与经验事实相对应的高度凝练的概念内涵和解释框架,进而构筑起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例如对“领导、执政、参政、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统一战线、‘两会’机制”等概念梳理时,要将这些概念新的实践意涵补充入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内,进而在历史、现实、理论等维度上全面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同时,我们需要拓展世界视野,用通行的政治语汇讲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让更多的人明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由来和深刻意涵。

  建构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要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努力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传播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悠久绵长、博大精深,“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都有助于建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虽说是高度理性思维的产物,但依然承载相应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为此将理性思维成果有效转化为思想文化成果,以深入人心的方式传播,需要更好地在理论思维与文化思维之间实现创造性转化。从文化政治的视角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生长于中华文化之中,内在禀赋着中华文化因子。在建构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制度建构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善于运用文化在诠释政治理论、传播政治理念、宣扬政治价值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为讲述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故事提供丰富资源,为立体化、全方位建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内在的优势也有外在的困难,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既要“不忘本来”,也要 “面向未来”,只有基于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的中国政治实践创造,以自信的态度去努力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体系,才能面向时代与世界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系)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