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民主属性
2016年11月16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6日第1089期 作者:叶麒麟 陈心香

  作为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产物,政党在现代政治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世界上不同政治制度属性的巨大差异,绝大多数现代国家政治运作的主要方式依然是通过政党这一政治主体来实现的,政党政治可以说是现代政治过程的重要形式。然而,在政党政治的民主属性问题上,西方主流学术界将政党政治视为以纯粹“选举式民主”为标识的西方民主政治的运转“轴承”,认为竞争是政党政治民主的主要实现机制,并据此评判中国的政党制度及其运行过程。因此,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民主属性,打破西方政党政治民主理论的话语霸权,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民主理论话语的阐释力,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与制度绩效的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维度。在以治理有效性为主轴的国家治理视域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民主理论话语权,体现为三个重要方面。

  在“理论建构”中增强话语权

  西方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民主属性,根本在于对民主的西方中心主义理解和评判。具体而言,西方学者往往是从制度形式层面来理解和判断民主的,强调民主的程序性。事实上,民主是兼具价值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以人民为主体的政治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在价值追求上更充分地体现了人民性,强调实现、维护和发展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而且在实现民主价值的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治理民主”的实践路径。可以说,依托国家治理实践,旨在追求以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为依归的国家治理有效性的“治理民主”,真正实现了民主的形式与价值的统一,是目前对民主理念与实践诉求的科学和合理定位。

  作为现代社会整合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政党必然成为“治理民主”的重要实现手段和载体。就此意义而言,政党政治的民主属性在于其作为“治理民主”的实现方式。换言之,政党政治民主所指涉的是政党政治的“治理民主”属性和功能。当然,由于“治理民主”的具体实践形式具有历史条件性和多样性,作为“治理民主”实现手段和载体的政党政治模式也必然是有条件的、多样的。显然,政党政治的“治理民主”属性,核心在于其国家治理有效性,并非单纯拘泥于政党政治的制度形式。而这样的政党政治民主理论建构,既解构了以选举竞争形式为核心的西方政党政治民主理论,又为中西方在政党政治乃至民主政治方面进行有效对话与交流提供了现实的平台,从而有助于增强中国政党政治民主理论的话语权。

  在“实践比较”中增强话语权

  就理想层面而言,政党政治都应具有“治理民主”属性和功能,但是,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施行“治理民主”功能的具体机制却存在着差异。具体而言,西方政党政治主要是凭借选举基础上的竞争机制,将政党对选民的政治动员、政党之间的选举竞争以及国家政权内部的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牵制”串联起来,从而以所谓“竞争促治理”的方式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利益诉求,力图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践行西方式的“治理民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则主要是凭借执政党领导基础上的合作机制,将执政党坚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动员、政党之间的合作协商以及执政党对国家政权的“民主集中式领导”结合起来,从而以“合作促治理”的方式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利益诉求,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践行中国式的“治理民主”。

  可以看出,政党政治民主的实现机制具有多样性、条件性的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滥觞于西方的以“党争民主”作为标志的自由民主化浪潮席卷全球,出现了民主化的“第三波”甚至“第四波”浪潮,但是从西式民主化的实践效果来看,乌克兰、泰国、埃及以及伊拉克等国出现的街头暴乱、恐怖主义、经济衰退甚至国家分裂等“国家治理失败”悲剧,足以在实践上证明西方政党政治民主的实现机制面临着深刻的制度性表达与实践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民主的实现机制,植根于中国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土壤之中,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乌克兰、伊拉克等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民主实现机制的国家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民主实现机制运作,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得到极大的激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家治理有效性程度日益提升。显然,在中西方政党政治民主实现机制的国家治理比较中,可以更好地看清西方政党政治民主实现机制无法解决异质化问题的弊端,凸显中国政党政治民主实现机制的优越性,进而增强中国政党政治民主理论的话语阐释力。

  在“制度优化”中增强话语权

  与西方政党政治民主实现机制一样,中国政党政治民主的实现机制也面临着现实问题。概括而言,主要包括:(1)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问题。在西方,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竞争机制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党的执政责任和国家治理的合法性诉求,但是围绕选战逻辑展开的政治竞争,并不以政党自身的思想、组织建设质量为重心,难以解决政党政治民主与国家现实发展需要的深层矛盾。在中国,坚持从严治党,保证执政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纪律建设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成为中国政党政治民主的重要战略任务。(2)政党间合作协商的有效性问题。政党间的合作协商,是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国是、提升国家治理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因此,提升政党间合作协商的有效性,成为中国政党政治民主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实践创造的重要战略议题。(3)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处理好执政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有序运作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政党政治民主体现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领导的重要前提,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国家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

  针对上述问题,应着力对具体实现机制进行优化。(1)紧紧围绕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建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要在完善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上下功夫,通过制度改革和严格执行制度,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要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党的组织、工作要做到全覆盖,促成群众路线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和服务,确保进口严、出口畅、管得好、作用大。(2)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提升政党间合作协商的有效性。党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党对合作协商的领导理念、领导方式;重视履职教育,提升履职意识,创新协商形式,践行群众路线,提升合作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推进和优化协商实践、协商激励、协商提议权、协商共识落实反馈的制度化。(3)以法治的方式推进党政关系规范化和现代化,优化党对国家政权的“民主集中式领导”。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保障党在国家治理中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以国家法的形式规范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的关系。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