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我国跨越式发展新征程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
2020年03月19日 00: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9日第1889期 作者:贾根良

  当前,乡村振兴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我国后发地区来说无疑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因为后发地区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发达地区,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恰恰为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启了一扇制度与政策的窗口。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推出的这套六卷本《广西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紧扣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研究主题涵盖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是目前国内有关后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领域体系最为完整的研究成果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以“五个振兴”为中心
  构建完整理论体系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分为教育卷、文化卷、政治卷、经济卷、社会卷和生态卷,共计六卷。每一卷聚焦乡村振兴的一个主题,“教育卷”聚焦“乡村人才振兴”,“文化卷”聚焦“乡村文化振兴”,“政治卷”聚焦“乡村组织振兴”,“经济卷”聚焦“乡村产业振兴”,“生态卷”聚焦“乡村生态振兴”,而“社会卷”则探讨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作用。

  乡村教育历来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只有补上了这块人才培养的短板,人力资本的质量才能不断提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教育卷”提出了一系列破解广西农村教育瓶颈和困局的举措,为广西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

  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如何发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基石?“文化卷”从五个方面阐释了广西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能路径,指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要义所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一切的原则。加强党的领导,关键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夯实基层组织作为固本之策。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带动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政治卷”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谁来领导乡村振兴的问题,将“乡村组织振兴”的极端重要性凸显出来。

  产业兴旺才能百业兴旺,那么如何才能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卷”以农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切入点,指出通过制度杠杆效应吸引产业资本和人才下乡,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才能夯实。在论证乡村产业选择逻辑时,提出农业高端价值链才是支撑乡村振兴的不竭源泉,开辟了“乡村产业振兴”新视角。

  “乡村生态振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体现,“生态卷”紧紧围绕广西乡村振兴“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全方位论述了广西乡村振兴生态发展战略体系,为广西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乡村生态振兴相关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战略,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社会卷”跳出前五卷每卷只聚焦一个主题的体例,立足于广西乡村振兴的全局,深入探讨了支撑“五个振兴”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并提出了创新性的制度设计方案。因此,整部著作紧紧围绕“五个振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理论体系。
  
  以本土经验为研究素材
  引领后发地区乡村振兴
  
  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有关乡村振兴的著作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现已出版的大多数著作都是以某个视角切入进行研究,紧紧围绕“五个振兴”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著作不多,体系完整的多卷本著作就更少了。二是现有的研究大多以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经验为基础,鲜少关注后发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固然重要,因为它可以为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镜鉴。但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后发地区的乡村振兴是更为棘手且更重要的问题。换言之,后发地区的乡村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补上前期发展缓慢的欠账,只有补齐了后发地区乡村发展这块短板,我国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因此,立足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乡村振兴研究,更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为平衡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国曾先后出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三个国家级战略。这三大战略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劣势,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仍然存在差距。原因在于,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很强的集聚效应,而集聚效应进一步产生极化效应和虹吸效应,从而导致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来越发达,经济落后的地区则难以实现经济起飞的路径依赖效应。而城乡之间的发展图景则演绎出大致相同的故事情节,资源和要素向城市集聚,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乡村逐渐凋敝。而这一非均衡发展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似乎都是普遍现象,全球的经济活动只集中于少数几个都市圈就是例证。

  如果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那么我们是否遵从这一现象即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国之所以出台一系列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以及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我国国情的。第一,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19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尽管我国的城市化率还会不断攀升,但由于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将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口仍然会生活在农村;第二,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几个主要都市圈人口负荷已经接近或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圈,我们不可能一味地做大城市圈。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性战略,这应该成为一个基本共识。关键在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而农村地区的禀赋异质性则更加突出,因此,各地在具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分级分类制定发展战略。正因为如此,立足本土经验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研究才显得弥足珍贵。

  《广西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立足广西本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基于大量的田野调查,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广西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根据笔者的阅读范围,该书是目前为止国内有关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体系最完整、体量最为庞大的学术著作体系,说该书将引领后发地区的乡村振兴研究实不为过。该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乡村振兴研究理论体系,提出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方案和政策建议,也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该书虽然是对广西乡村振兴的系统性研究,但研究的出发点却是基于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体认,因此对我国其他后发地区制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启发意义。
  
  以理论创新激发制度创新
  助推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被誉为“中国奇迹”。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二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根据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只有当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能对农业产生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广西作为后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牵引力比较薄弱。这实际上是我国后发地区普遍面临的发展难题。如何破解这一“发展陷阱”是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我国后发地区的农村面临多重发展制约,发展路径存在不同程度的“锁定”效应,如果仍然沿着既定发展路径走下去,很有可能会在发展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中长期徘徊。因此,我国后发地区农村突破“路径依赖”,创造新的发展路径已刻不容缓。从历史上看,一种固化的发展模式被打破,需要外部和内部两种作用力共同起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可以被看作后发地区突破原有发展路径的“扭转点”,即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推力。“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打破原有发展路径的内生动力来自地方政府创造性地制定本地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后发地区以乡村振兴为战略支点,通过制度创新不断积累发展能力,从而运用制度杠杆效应实现路径创造和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制度创新存在两大源泉:一是实践的创新,即实际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并根据实际工作效果不断反馈和改进;二是思想和理念的创新,主要来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通过对不同实践的比较、历史经验的感悟和将自身实践创新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提出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要想获得持续的制度创新二者缺一不可,无论是由理念引领,还是由实践推动,二者持续的良性互动才是制度创新的不竭动力,我国历经40多年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就是很好的例证。此外,后发地区在推动制度创新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在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模式和先进制度时不能简单复制,成功的制度都嵌入在本土文化、习俗和传统之中,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因此,扎根本土的研究,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创新,是最值得实际工作者关注并借鉴的。

  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对“三农”问题的求解不仅具有学术理论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政策实践指导价值。《广西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六卷本)极具理论创新的勇气,笔者认为,该书的理论创新将对政策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激发作用,从而形成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良性互动的局面,助推广西乡村全面振兴。广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制度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国家层面的战略方针只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外生机会窗口,地方政府只有通过自身的制度创新,才能抓住这一机会窗口并创造出内生的发展机遇,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