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2018年11月07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7日总第1569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11月3—4日,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等机构主办的“201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问题”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城市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与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推进城市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在总结既有城市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握城市化规律,统筹城市化相关要素,有效化解“城市病”,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与会专家表示,过去40年,持续推进的城市化对我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动了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日渐突出的“城市病”亟待解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谢高地认为,在我国的主要都市经济区,人口和产业不断集聚,促进了城市群的形成。从生态视角看,资源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断扩张的城市产生了复杂的生态效应,如挤压生态空间、城市热岛效应、大气环境污染等。他认为,生态承载力对城市扩张具有柔性制约作用,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实现生态承载力与城市规模的动态适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提出,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聚,城市的各种利弊也源于集聚。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问题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中较为突出的“城市病”。

  我国的城市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石忆邵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病”主要发生于城市范围内,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域,而现代“大城市病”的范围已经扩展至城市周边区域。因此,需要以中心城区与郊区互动演进的视角,来分析研究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城市空间融合发展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维新表示,我国陆续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解决“城市病”提供了良好契机。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王大伟提出,应当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城市群为主体,以都市圈为引领,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产业分工协作、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统筹解决大小城市的“城市病”,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城市粗放扩张发展的时代结束了,维持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相对匹配任重道远。”谢高地认为,必须在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等方面实现绿色化,建设生态化城市,推进绿色新型城镇化。

  石忆邵表示,既有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并发性特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主体、多尺度、多层级、多学科的互动协作。苏杨认为,“城市病”的制度成因包括财税体制、土地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在于体制机制配套改革。

  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秦鹏提出,要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国土空间用途。要在明确生态用地一级分类的前提下,完善现行土地分类体系。要调整土地(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秉持严格限制生态用地转为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原则,同时在可控范围内允许农用地、建设用地转为生态用地。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江曼琦提出,推动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空间在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生态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生产空间的集约利用效率,提高城市生活空间的宜居度。通过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布局,促进城市空间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