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远:历史风云激荡 思想魅力永恒
2018年05月03日 07: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3日第1442期 作者:何怀远

  原题:历史风云激荡  思想魅力永恒——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最古老的城市——特利尔城。随后的200年历史确证了一个“幽灵”的神话: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并日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穿越历史才能把未来看得更清楚。在激荡的历史风云变幻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重温、汲取和弘扬马克思不朽的思想魅力。

  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缺陷

  当资本主义正值繁荣时期,马克思就发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还要多,但却日益制造着社会的物化、冷漠和社会对立:资本主义把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普遍化,“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资本主义创造了堆积如山的物质财富,却同时制造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形成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社会鸿沟和利益对立;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那里争得了平等,资产阶级却在“市场平等”掩盖下榨取雇佣劳动的剩余价值,在“政治自由”掩盖下行使“有组织的暴力”,使国家沦为“资本奴役劳动的工具”;资本家为了推销商品奔走于世界各地,开辟了世界市场,使人类社会的“地域性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资产阶级却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把一切民族都卷入到资本主义文明之中。当资本主义扩张步伐受到其他民族的阻碍时,它们就毫不犹豫地诉诸战争。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资本主义成功地用人性本私、交换平等、市场自由、政治民主、竞争至上的观念与私有制的社会建制结合起来,获得了意识形态的强力支撑,加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革命的出现,推动着资本主义在经济、军事上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几乎一路高歌、狂飙突进。但历史终究是公正的,随着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美好许诺一一落空,反而形成了一幅讽刺漫画: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是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世界南北发展落差加剧,东西对立旧恨新愁叠加,人与自然关系极度紧张,由此导致了经济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战争不断、恐怖肆虐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一切,都无疑证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仍然是我们今天认识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的锐利思想武器。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的书房走向社会、从德国走向世界、从理论走向现实、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曾经有过与资本主义世界平分秋色的辉煌,也经历过暂时跌入历史谷底的低潮。20世纪末,有所谓西方学者预言:中国是这个星球上“最后一粒共产主义火星”,不久也会“自行熄灭”,甚至还有人不止一次预言“中国崩溃”的具体时间,断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历史走向终结。然而,正像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催生了社会主义思潮一样,现代资本主义的顽症新疾呼唤着科学社会主义破解难题的吸引力和面向未来的想象力,社会主义也在曾经的曲折和磨难中锻造出一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师劲旅——中国共产党及其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奥秘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起来,实现了理论应然性与条件可能性具体的历史性统一,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现实性、实践性提升到了新高度;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在这一基础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成功探索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靠路径,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拓展到东方社会建设理论;把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统一了起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与坚持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相统一的思想;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论;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动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统一了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理念、价值和行动提高到了新水平。所有这一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预示着世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转折、世界文化生态的大转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大发展。

  改造当代世界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不朽魅力和生机活力还在于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唯物史观来看,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至今仍是最科学的认识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首先要活着,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经济上的强大,其他的一切都缺乏底气。由于人们对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区分为不同阶级和阶层;阶级分化及其阶级斗争是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推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变革的重要力量。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貌似凌驾于全社会之上,其实却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阶级统治、阶级利益需要得到意识形态的论证才能合理化、合法化,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定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以此观察当今世界,都没有溢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思想框架。

  马克思创立的社会形态学说至今仍是指导我们改造社会的正确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行为是在观念支配下进行的,但人们的观念根源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只有改变人的社会存在,才能最终改变人们的观念;理想的社会需要理想的人,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改变人必须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而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人们的经济关系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改变社会经济关系,建设理想社会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服务,要改变不合理的经济基础,必须改变它的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通过掌握国家权力实行对经济基础的全面改造,才能最终建立起新的社会形态;无论是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还是社会关系的彻底改造,广大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都是主力军,“被历史承认的公正”应当是共建共享,从而使高尚的价值观与科学的历史观实现统一,彻底摆脱价值偏好说。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科学理论,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成功。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当代世界的科学理论。

  任凭历史风云激荡变幻,马克思的思想魅力是不朽的——这是我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我们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支撑。

  (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少将)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