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2018年04月12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12日第1429期 作者:高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富于逻辑性并充满生命力的有机理论体系。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这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涵;努力抓住历史机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措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表率和保证。

  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布局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

  一是力行全方位外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基石。习近平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将西方主导的充满对抗性的旧有国际关系创造性地向互相尊重与合作共赢的方向转换。实现新型周边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自身和平稳定发展局面的长久保持。实现与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关系,可使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继续坦诚相待,增强政治互信,释放合作潜能,在追求共同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发展新型多边外交,是对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央的保证。

  二是丰富多层次外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源泉。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相互信任、平等相待是开展合作、实现互利互惠的先决条件。在多层次的领域外交中,政治外交、安全外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环境,经济外交为中国的大国崛起提供发展动能,文化外交为世界理解并认可中国提供软实力。

  三是构筑立体化外交,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搭建框架。国别与区域外交,作为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内容,应从双边、地区和全球三大层面予以推进,促进同他国关系发展,巩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创建总体有利于中国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丰富多样的外交方式,使中国已具有从政府官方到社会组织,再到民间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外交实践,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践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合作共赢是核心理念

  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就需要具有转换国际话语体系的新理念、创新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加强各国政府与世界人民交流的新机制。

  一是转换国际话语体系,贯彻落实合作共赢理念。以往在西方理论与实践双重语境下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这种国际话语体系导致国际社会充满了紧张。中国则智慧地运用“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的传统文化理念,号召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合作解决当前全球性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这是对西方话语体系的纠偏,更是对以往西方国家主导的旧有国际话语体系的突破与超越,成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二是创新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惠及全球发展。原有的国际合作中,利益共享机制基本表征为发达国家内部的“俱乐部会员”模式,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实则是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制度改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合作共赢核心理念指导下发展出互助、互惠、共赢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参与其间的国家真正实现“双赢的目的”。新型国际关系呼唤精良的新型利益共享机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出全球发展的中国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共同富裕”。

  三是加强各国政府与世界人民的双向交流机制,厚植互信基础。合作共赢需要深厚的互信作为基础,而创新交流方式可为互信搭建桥梁。中国秉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态度,鼓励加强各国政府与民间的双向交流,创新各国政府与世界人民的双向交流方式。因此,应强调并培植国民或公民作用的“公共外交”,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政府与民间的交流互动,增进互信合作,拉紧互信纽带,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全球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

  一是创新全球治理的平等参与机制,着力达成善治目标。全球治理涉及各国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人类为了应对全球问题而采取的共同行动。但是近代以来,发达国家借助其国力优势剥削和压迫其他欠发达国家与地区,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不平等关系。习近平指出,全球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应该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确保各国在相关制度制定和具体治理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这就说明,只有实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际规则制定权平等”,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实效平等”,才能使各国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达致全球治理的善治目标。

  二是创新全球治理的责任分担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在责任分配方面存在着忽视历史责任的客观情况,比如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存在着发达国家推卸历史责任,而让发展中国家埋单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强调,全球治理应将眼光从单纯追求民族国家利益转向全球整体利益,从追求个别国家独享其成转向各国人民共享全球治理的有益成果。全球治理是人类的历史使命和共同责任,但基于每个国家的历史状况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治理能力也不同,因此全球治理过程中,应考虑各国的具体情况,考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秉承“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创新全球治理体系的责任分担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是创新全球治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实现公平正义。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创新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地维护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正当权益,则是确保有效推进全球治理的内在动力。当广大发展中国家有了公平公正参与利益分配的可能时,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助力新型国际关系的实现。

  树立大国良好形象

  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做出中国表率。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影响力。在全球事务中,中国在诸如二十国集团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等场合,积极推动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地区事务中,中国主办亚信峰会与博鳌亚洲论坛、主导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动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议谈判。在纷繁复杂的国际与地区形势中,积极阐述中国外交新理念,向外界传达中国声音,增信释疑,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行动,在国际社会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是对地区和世界负责任的体现。

  二是勇于承担国际责任,提高国际感召力。面对全球范围内高阶政治与低阶政治领域中不断凸显的问题和风险,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承担各类国际责任,既是中国树立负责任大国良好形象的必经之路,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贡献的广泛期待。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解决问题,化解国际风险,展现负责任大国应有的风范,切实维护全球各国的共同安全,必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感召力。

  三是大胆提出中国方案与对策,提高国际塑造力。中国一次次向世界提出了富有哲理的外交理念与构想,使得更多中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更多中国方案汇聚成国际行动。面对世界经济复苏难题,开出加强政策沟通、推动改革创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四剂药方,助力全球经济治理。在扶贫减贫问题上,认为应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四个着力”加快了国际扶贫减贫进程。在互联网问题上,中国提出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四点原则”,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核安全问题上,中国提出“强化政治投入、强化国家责任、强化国际合作、强化核安全文化”的四项措施,助力构建国际核安全体系。中国方案与对策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态度”,对各类世界难题对症下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塑造力。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