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永玉:执“奋进之笔” 谱“时代华章”
2018年03月22日 07: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2日第1416期 作者:栾永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造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迎来了大好机遇。高等院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应全面进入十九大的思想频道和行动频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科学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脉搏,精准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整合自身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执“奋进之笔”,谱写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华章”。

  破解研究目标“不长远”问题,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更有“深度”。“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17年1月,在日内瓦万国宫举行的“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抒“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和“一带一路”,于十九大后被写进了我们的党章。

  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中国,一直是人类历史星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大国崛起之路。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网络安全形势严峻等全球性问题,“强起来”的中国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变对抗为对话,发展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国家关系。同时,中国向世界发出庄严承诺: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的引领作用。

  大国有担当,学者应有为。近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积极探索。进入新时代,我们不仅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用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为新时代寻找对策、提炼观点、总结经验、凝聚思想的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如果哲学社会科学界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那么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就往往会缺乏大国的恢弘格局。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走出“唯西方是瞻”的“拿来主义”误区,立足新时代新形势,在中国的探索实践中汲取理论养分,以中国的原创理论促进中国的实践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理性发出中国声音,科学提出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中国智慧,不断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深度”。

  破解研究对象“不聚焦”问题,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更具“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先富带动后富到共建共治共享,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发生嬗变。

  哲学社会科学应当瞄准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深化研究,围绕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集中阐述,探究其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生成机理和解决办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自觉克服研究对象不聚焦、研究内容太分散等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需求,走出“唯发表论”等为“研究”而“研究”的误区;以改革发展实践为着眼点,总结实践规律,提炼学术理论,发展中国思想,更好地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聚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立足中国问题,致力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战略行动计划,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脱贫攻坚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贡献智慧、提出方案,让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更有人文关怀,更具情感“温度”。

  破解研究思维“不系统”问题,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更富“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专。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通常是以学科为平台,依托各学科的资源和优势选择研究主题,并运用学科工具透视研究主题。但是单学科揭示主题,或者从多学科层面分别透视研究主题,往往容易忽略整体上的系统把握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而学科的分裂通常只能解释复杂社会现象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因为功利主义而夸大学科的影响力,并误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客观认识。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迫切要求学科整合,进行必要的跨学科研究,通过确立以研究主题为向导的研究方法论、建立跨学科研究基地、推动学术单元实体化等,加强相关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破除既有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立足于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以直接面向研究问题的实质核心。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针对研究思维“不系统”的问题树立整体观和全局观,深入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善于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问题加以思考,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到整体布局中加以思考,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长远过程中加以思考。当前,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我们党治国理政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研究,树立战略性、系统性思维,提炼原创性、学理性观点,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更富“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近年来,我国一大批高等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教书育人、调查分析、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等各个方面,一直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众多高等院校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营造“学起来、教起来、传起来、研起来、干起来、实起来”的良好氛围。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一切研究工作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不断彰显继承性、民族性,努力增强原创性、时代性,大力提升系统性、专业性,逐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步伐,从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