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海霞:2017——中国外交回顾与展望
2017年12月14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4日第1352期 作者:漆海霞

  2017年在纷纷扰扰中即将落下帷幕,这一年中国历经了朝核问题、洞朗对峙、萨德危机等一系列外交摩擦。回首既往,如何评价2017年中国的对外关系变化,进而预测其走势呢?笔者将就此展开论述。

  中美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美关系历来是中国外交的重点,但是自从美国重返亚太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阻力就开始增大。尽管今年我国领导人访美、美国总统访华,但本质上没有立即扭转双边关系下行的走势。在萨德问题、南海纠纷、台湾问题、贸易摩擦等问题上,中美关系受到了不良影响。在台湾问题上,今年6月,美方批准总值约14亿美元的售台武器计划。7月,美国国会审议通过“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要求国防部长评估美台军舰互访的可能性。10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外委会审议通过“与台湾交往法案”。在美韩萨德问题上,韩国于9月对“萨德”反导系统进行了“临时”部署。在贸易摩擦问题上,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今年9月声称,中国以及中国的产业政策给世界贸易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可见,中美外交关系在诸多领域均出现了摩擦。

  除了上述诸多事件,美国在南海不断显示军事存在的举动最为引人注目。今年5月,美国“劳伦斯”号驱逐舰以“航行自由”为名进入中国美济礁12海里。7月,美国“斯坦塞姆”号导弹驱逐舰擅自进入中国西沙群岛领海。8月,美国海军“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擅自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10月,美国海军“查菲”号驱逐舰进入中国西沙群岛领海。美国海军在中国周边频繁现身,其动机主要有二:首先,美国不清楚中国核心利益究竟是什么,因此通过军舰试探中国的底线,判断何处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进而断定哪些领域可能是危机升级或者冲突爆发的高发区。其次,美国也借此行为展示其维护霸权的决心,因为美国是海权国家,此番美国多次以“航行自由”为名进入我国领海,表现了美国对南海争端的关切和对其亚太盟友的支持。在美国的强势举动下,我国在南海问题的回旋空间减小。

  中美关系的下行是中国崛起对美国霸权挑战所引起的权力转移大势所致。尽管双边关系仍有合作余地,例如美国在朝鲜问题上也需要中国协助,今年4月“习特会”后,特朗普高度评价了我国领导人的负责任态度,但从总体上看,中美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外交诸多问题的核心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与其他各国的外交关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国周边风险依然存在

  在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伊始,部分亚太国家可谓待价而沽,静观其变。而随着形势逐渐明朗,部分中立的国家开始选定立场,趁乱牟利。例如,印度虽然继续宣称不结盟政策,但是今年6—8月中印洞朗对峙意味着印度更亲近美国。在中美权力转移的背景下,印度作用凸显,受到美国拉拢。例如2008年,印美签署民用核协议;2010年的美印战略对话中,美国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015年1月,美印签署《亚太和印度洋地区联合战略愿景》。可见美印军事合作日益深化,这显然是洞朗危机中印度选择强硬立场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美国传统盟友日本、韩国的立场也进一步明确。自2009—2015年,尽管美国宣布了重返亚太,但是日本与韩国在对华政策上存有明显分歧。日本在钓鱼岛等问题上与中国纠争不断,而韩国方面相对对华友好。但是在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态势下,韩国作为美国盟友显然不能背离美国,因此中韩关系势必难以持续改善。自2016年以来,萨德问题导致中韩交恶,在中国的多次抗议下,今年9月韩国依然部署了“萨德”。这一举动表明,在安全问题上韩国难以摆脱美国的巨大影响。

  中日关系今年并没有实质进展。当前中日争端进入危机管控阶段,双方借宣示军事存在来表达本方立场,但是缺乏谈判解决的动机。日本对华强硬立场可能与国内政治气候有关,由于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后,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上升,因此安倍政府依靠对外强硬确保国内的支持度。显然,日本会继续强硬,并争取美国等盟国的支持。由于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重要地位,美国选择了公开表态支持日本。2014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日时,美日发表联合声明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今年8月,美日外长防长2+2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重申《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并对南海局势表示“严重关切”。这一承诺使美国被拖入冲突的风险上升。

  传统大国对华政策保持稳定

  由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欧洲盟国担心利益受损,与美国外交分歧开始出现。对于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退出《巴黎协定》的举动,法国与德国均表达了不满。美国与法、德盟友出现分歧的趋势近期仍将继续,因为特朗普上台后执政的出发点主要是国内而非国际地位,在全球公共产品提供和国际责任承担上,美国会选择美国利益。在此情况下,法、德的利益可能受损,因此法、德的对华政策目前没有表现出追随美国的征兆。

  今年中俄关系继续改善,双方高层互动频繁。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9月,普京来华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和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此外,两国军事交流深化,9月中俄“海上联合—2017”第二阶段军事演习在日本海彼得大帝湾至鄂霍次克海南部海域举行。显然,俄罗斯作为我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是诸大国中对华关系最为密切的。中俄关系的改善也与美国的遏制有关,自2007年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共投8次否决票,均是与俄罗斯联手,最近的一次就是今年2月两国共同否决向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实施制裁的议案。可见,中俄未来会增强合作,联手平衡美国的战略影响。

  未来中国外交态势

  在中国外交关系中,围绕美国的对华战略,中国诸多外交关系均出现了显著变化。由于美国的遏制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未来数年,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首先,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领域,中美之间的分歧仍难以快速弥合。但从逻辑上看,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遏制中国的手段只是希望减缓中国崛起速度,而非愿意卷入地区冲突,因此中美两国将会对危机加以管控,避免安全困境。但是美国不会在海权上让步,因此美国的南海“自由航行”可能会常态化。

  其次,未来一两年亚太地区的安全隐患将从南海转移到东北亚。南海问题的焦点是关于海域划分的问题,随着菲律宾立场变化,南海问题在短期内没有激化的风险。然而,东北亚随着朝核危机的升级而风险上升。朝鲜试图拥核自重,借助核武器直接获得美国承认,保障本国安全。但是,朝鲜不断试射导弹的行为挑衅了国际核秩序,周边国家安全威胁上升。例如今年8月韩美进行防御性联合军演,10月美韩海军在朝鲜半岛东、西部海域举行联合演习。显然,朝鲜不会减缓拥核步伐,东北亚安全困境正在形成。

  最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依然是从“美国优先”的角度出发的,因此,美国会继续减少国际责任,与中国的矛盾也会限制在“美国优先”的框架内。例如,在经贸领域上,中美摩擦可能上升,因为美国要提高本国就业率。而在军事领域,美国态度可能会比较谨慎。此外,由于美国不再愿意继续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欧洲等传统盟友可能会存在不满,因此欧盟各国可能依然保持与中国较为友善的外交。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