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映红: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村落变迁
2017年06月07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7日第1221期 作者:任映红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传统村落的原生态。而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落并没有静待“被城市化”,也在积极寻找发展变迁的机会和道路,但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发展质量低下、资源分配不均、公地悲剧频现、精英人才断层、农民权益受损等,却制约着村落的发展变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让乡韵乡愁在村落变迁中依然能诗意栖居的理性选择。

  村落发展变迁遇到的问题

  其一,不少农村仍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导致白色污染加重;一些地方在旧村改造过程中,保护古迹、遗址的力度不够,不利于城乡发展的延续性和相容性。

  其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分配难以均衡,出现了冈纳·缪尔达尔所指的“回波效应”。大中城市加快了自身发展,但其周边地区,尤其是农村发展速度降低。而且,国家对农村的投入不足,使其很难达到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这使得许多自然条件优越、生态宜居的农村因设施落后而缺乏吸引力,不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另外,农民进城的壁垒逐渐降低和消除,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但城镇居民下乡的阻碍仍然存在,城乡人力资源对流无法实现。

  其三,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落尤其是近郊村,环境管理常存在“盲区”,出现了哈丁1968年所指的“公地悲剧”:一些地方脱贫增收心切,引进了重污染的工业项目,导致耕地被重金属污染,出现了酸雨、雾霾等其他环境污染。农民的生存环境处于危险边缘,农民的健康被侵蚀,甚至出现了癌症村,村落发展出现危机。

  其四,大量农村人才跳出“农门”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后人才储备不足。村落集体经济薄弱、缺乏利益驱动,当村干部有如“鸡肋”,无人愿意接手或倾力投入等,出现了“精英断层”的现象。村民则由于封闭保守,主体意识不强,没有吸收城市良好的娱乐、休闲方式。

  其五,出现了影响农村乃至社会稳定的四大难题。一是在征地规划与补偿安置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被征地农民作为当事人却没有话语权,在土地利益争夺博弈中利益受损,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暴力抗争。二是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居住条件不好,没有保障性住房,又买不起商品房,只好租住在城中村“棚户区”或城郊农民自行搭建的简陋住房里,但常在“城中村”改造或“大拆大整”时作为“违章建筑”被拆除。三是人口流动加快,撤乡并村或村改居提速,集体不动产收益、征地补偿分配、成员权益及份额等问题不断凸现,而相关法律规范却没有同步完善,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四是进城的和留村的农民因收入差距加大而隔阂加深,农村平等格局被打破,导致社会关联度降低,村落共同体割裂。

  构建村落变迁新格局

  要转变发展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克服公地悲剧、避免精英断层、维护农民利益,把农村建设成为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尊重农民、文化繁荣的农村,让农村成为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地方,成为人们愿意用心建设、诗意栖居的地方。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二要提升村落变迁质量。城市化因素需要累积,村落变迁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历史过程。我国村落形态千差万别,每个村落的变迁都有自然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条件、社会人文条件等特殊因素,有其内在逻辑、变迁方式和变迁规律,地方政府不能进行过多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干预,“千村一面”地改造村落,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而动。三要建立村落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因地制宜地规划村落发展,有序推进村庄整治,要在村落变迁改造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乡愁是对故土家园魂牵梦萦的记忆,是远方游子刻骨铭心的深刻本真的文化印记,是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撑。

  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一是在顶层设计时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作为整体来通盘考虑,不能以牺牲乡村来繁荣城市,重在弥合城乡差距,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二要补齐短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乡要素资源,增强城乡发展的整体性,让农民踏上“信息高速公路”。三是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积极性,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四是在农民大规模进城的同时,出台政策吸引农民留在农村、城镇居民来农村休假定居,实现城乡人力资源对流,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是确立绿色理念。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到重要战略地位,2015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绿色化”,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六大理念,这些理念以“尊重自然和他者”为己任。二是打造绿色经济。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以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带动绿色生态产业,三大产业推进节能环保、生态友好的科学发展,建构“人与自然优质共生”体系,立足于农村自身的特质,遵循生态功能优化原则、联动统筹发展原则、适度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是倡导绿色生活。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以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重点,以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为目标,整体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践行开放发展理念。一要吸引农村人才回流。要正视人力资本的逐利性以及人才选择的机会成本,提高投资回报,以提高农村的“造血”功能和留人效应。政府要有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扶持政策,或参照对口援疆援藏政策,建立起农村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援助机制;或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给予土地承包、信贷免息、税收减免等优惠,增强涉农产业效益,加强软硬环境建设,让人才到农村有钱赚;或设立专项补贴,在农业类院校免费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支持农家子弟返乡就业,扎根农村。二要拓宽村干部视野。村落精英是农村重要的治理资源,要有开放视野、理性思维。精英成长是自主性扩展、多元权威互构的结果,要激发活力,拓展成长空间,使他们能够解放思想,把握发展大势,不等不靠、因地制宜,根据村落的条件和优势,积极寻找村落发展新契机。三要提升农民素质。可搭建活动平台,送文化下乡,培育现代农民。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一要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在制定涉农政策时,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在土地利益博弈中,政府应倾听农民诉求,维护农民权益,使农民失地后得到合理补偿。二要在符合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前提下,妥善解决农民的宅基地问题,拆除违章建筑后,尽可能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给予住房困难群众以优惠;要给被征地拆迁村民以“让利”补偿,将土地增值部分返还农民;加快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的建设,利用空地、荒地等统一建造临时建筑和外来农民工公寓楼等,解决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让农民共享城市化成果。三要将发展与共享统一,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并重。要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导向,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利益为核心,按照股份合作制的原则,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格局,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等折股量化到人,农民变股民,按份享受集体资产收益,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四要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用好现有基层政治资源,完善村民自治;建立农民合作组织,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建构农民权益诉求的表达机制,构筑农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综合配套、运转高效、覆盖全程、机制灵活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降成本、控风险,消解原子化、个体化,形成整体合力,促进社会团结。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