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
2016年10月20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20日第1070期 作者:雷学刚

  【核心提示】博物馆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并以此来提炼展览的主题,创新展览的形式,丰富展览和社会教育的内容。

  空间是一个物理概念,也是一个建筑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空间是博物馆履行功能使命的基础。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博物馆功能属性的需要,也是博物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需要,因为博物馆本身就是社会教育、文化传播、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机构,其职能发挥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影响、传播和创造。因此,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应有之义和历史文脉传承。从实践层面和博物馆空间硬件与软件的功能发挥看,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记忆性、温暖性、参与性、创造性、力量性”。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记忆性”。要追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发展足迹和记忆,博物馆是最理想的去处。因为博物馆承担着记忆与传承的使命,这个传承就是文脉、血脉的传承,这个传承可以让我们寻根问祖,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找到回家的路。为了一个国家的人民、一个城市的市民、一个民族的子孙后代、一个行业的后来人,记住国家的象征、城市的地标、民族的图腾、行业的特色,博物馆在建设规划、功能使用、外观设计、内部空间的布局上,一定要根据国家的主流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民族的图腾文化、行业的特色文化、发展的时代文化和地理、气候、民俗、民族等元素进行地域化、民族化、时代化的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这种硬件空间的表达应彰显层次感、外观设计造型的视角冲击力、氛围营造的感染力,给观众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和“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为之一振、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温暖性”。温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热乎乎的感觉。温暖与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像渴望阳光一样向往温暖。博物馆承载的是尘封的记忆,珍藏的是内涵丰富的“年轮化石”。但是,久远的记忆、冰冷的“化石”是缺乏温暖的。因此,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和布局既要体现人文关怀,又要体现人性光芒。具体说来,博物馆在空间布局上不仅要有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消防、洗手间、休息区等基本场地,内部区域还应配备盲人通道、哺乳室、医务室、语音导览处、手语解说员、外文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服务、咖啡屋、餐饮区、行李寄存处、接待咨询处、广播室、儿童游乐园,外围区域应当建有林荫道、花园、亭廊、中心广场、停车场、接待中心、区域分布图等,除了博物馆的空间具备这些硬件外,还应该在内外建筑的色彩、材料、温湿度等方面体现温馨、环保和舒适,让更多的社会民众在博物馆空间感受到温暖的文化表达。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参与性”。参与不仅是观众情感表达的社会实践,也是提高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热爱博物馆的认知体验。因此,博物馆的空间不仅要为观众提供温馨舒适的参观环境和体验环境,还要从博物馆社会教育品牌打造和大社会教育格局构建的战略构想,给文博志愿者、博物馆之友、小小讲解员、文博爱好者等群体提供文化交流、交易、交融、交汇、交集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不仅可以提高博物馆的亲和力与参与性,而且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美誉度和认同度。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近年来先后为志愿者提供了设施齐全的工作室,让志愿者有了自豪感和归属感。该馆先后举办了三期共计200余人的小小讲解员培训,举办了全市“最美童声”语音导览讲解员大赛,受到广泛欢迎。同时,又先后举办多期古琴培训班,不仅让“古琴文物”“活起来”了,而且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创造性”。博物馆作为文化产品资源型单位,只有不断增强文创产品开发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扩大文创产品策划设计研发空间、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空间,博物馆的影响力、传播力、创造力才会日益彰显。通过开展系列文创活动,不仅扩大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也拓展延伸了博物馆的空间文化表达,让观众从狭隘的博物馆物理空间走向探索实践的社会空间这个“大千世界”。当前,博物馆应通过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博物馆及旅游、媒体、教育、科技、金融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寻求拓展发展空间,通过空间换时间,让更多的文创产品走进互设卖场的兄弟博物馆进行展示和销售,从而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空间文化表达延伸,促进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呈现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应注重“力量性”。博物馆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并以此来提炼展览的主题,创新展览的形式,丰富展览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实践证明,博物馆就是要通过策划一系列展览、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一系列学术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富矿,打造文化名片,让更多人记住“乡愁”和“泥土的芬芳”。通过博物馆功能使命的发挥,让更多观众通过看一次展览、听一次讲解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参加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会教育活动,参与一次博物馆的“走进文物感悟历史”体验活动,以增强信仰和道德的力量,从而让博物馆“第二课堂”教育达到“寓教于乐”、“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更多观众感到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亲和力、感召力、传播力。

  综上所述,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布局与展示、理念与意境、象征与寓意、抽象与具体、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等多元多维的立体表达。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既有静态的,又有活态的;既有过去的,又有现代的;这些形态和风格孕育形成了博物馆空间文化表达的千姿百态。因此,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既要体现地域、民族、民俗、藏品特色,也要体现古朴与现代精神的有机融合,才能彰显博物馆空间文化表达的规律性、特色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方向,坚持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秀文化精神产品为目的,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博物馆空间的文化表达就会呈现出春色满园、百花齐放、万象更新的喜人局面。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