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组合拳” 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
2016年03月16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16日第92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帆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饭碗论”、“红线论”等一系列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认真落实这些战略,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

  “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松。”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认为,新形势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保障。“今后政府政策的基点将发生变化。粮食安全将更多立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上,要着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扩大粮食生产潜能,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

  “国家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增强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能力,实现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的有机统一。”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俊飚认为,长期以来的重利用轻养护和依靠高投入获取高产出的做法,使得粮食生产所必需的农业资源环境不断恶化和质量衰减,直接导致粮食安全可持续保障能力的不断弱化,粮食安全的风险短期内依然存在。

  “只有转变方式,充分释放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不断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产业化、高标准、高质量的经营需求。”山西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马华认为,当前形势下,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适应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继续通过粮价保护政策来刺激农民的种地积极性的做法已经行不通。要转变思路,改革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以政策“组合拳”确保粮食安全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等。学者认为,改革目的在于打破2015年我国出现的粮食产量、粮食库存和粮食进口“三量齐增”的困局。

  “‘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来不断增加粮食产量,促进粮食安全。”张俊飚认为,首先要做好农产品种植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市场需要来安排粮食作物的品种搭配、区域搭配。其次要转变以前的以高成本投入为代价来获得粮食高产出的发展思路,按照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再次要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措施,以弥补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这块“农业短板”。

  马华认为,粮食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供给侧改革为农业增添了活力,释放了动力,提高了农业的供给效率,增强了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张晓山认为,只有多措并举,通过供给侧改革中的政策“组合拳”,才能有效地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切实提高种地农民收入

  既要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又要防止粮贱伤农,切实提高种地农民收入。“粮食账的核心是基础层面上的农民利益账,要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让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不受影响,让农民有奔头,才会使农业有希望,让农村有未来。”张俊飚认为,在我国,粮食问题关乎“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涉及农业安全、社会稳定和农民利益。如果农民的利益保证不了,就意味着粮食生产主体会因利益受损而丧失积极性。

  “发展战略要稳,具体路径要活,政策保障要落地。”马华认为,发展战略上要从粮食产量导向转为成本节约导向,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在具体路径上要坚持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的分类流转;在政策保障上,精确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和补贴效率,科学规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增强种地的抗涝抗旱能力。

  改革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补贴政策是张晓山的关注领域。他认为,要根据各类主要农产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程度,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逐步推进市场导向的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做主、让供求关系决定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同时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基点,实行农产品价格与对农民的补贴分开的“价补分离”政策。

责任编辑:韩慧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