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真理观
2019年12月10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10日第1833期 作者:朱松峰

  在早期弗莱堡时期(1919—1923),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实际生活经验”。这一时期,“真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后期海德格尔所赋予它的那种地位。但是,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尤其是其具有的“前理论”和“动荡”特征的阐释,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海德格尔已经获得了一种异于传统的真理观,而且它作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起源”根本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真理观。

  回顾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最初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生活经验”从一开始就与真理问题密切相关,它是从海德格尔追求“生活之真理”的原初动机中涌流出来的。在1919年的战时亟须学期讲座中突入生活体验领域之后,他不仅反对把真理看作有效性,也反对把真理理解为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认为实际生活自身就在真理中,它自身就是为真的存在,就是真理,从而最终回溯到实际生活经验自身的真理。1921年夏季学期的讲座《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表明:这种“生活的真理,不是理论的”,而是前理论的,是最为原初意义上的真理。

  在战时亟须学期讲座中,海德格尔第一次使用了希腊词“a-letheia”,即“去—遮蔽”,来表示“真理”。这意味着,真理与非真理之间有内在的、根本性的关联。在1920/21年冬季学期的讲座《宗教现象学导论》中,他有了如下洞见:一方面,本真的自我在自身中携带着假象,由于受到种种诱惑,本真的自我一再地在实际生活中遮蔽着自身;但另一方面,在将自身交付给自足的实际生活而沉沦的倾向中,也存在着朝向真理的倾向,因为面对由畏敞开的可能性,周围世界性的意蕴可以不再被考虑,本真的自我可以被显现和经验到,海德格尔称此为“生存论的真理”。

  1921/22冬季学期的讲座《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现象学研究导论》则进一步表明:“实际生活经验”或“此在”自身向来就处身于“没落—反没落”的动荡之中。也就是说,它向来就在真与非真的双重运作之中。而这恰恰就是最为原初的生活之真理,或者说生活之真相。据此,海德格尔在《那托普手稿》中明确指出:沉沦是生活之实际性的一个构成性因素,它不是生活之偶尔出现的邪恶特征,而是无法彻底消除的。

  192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是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最后一个讲座,也是他这一时期思想的总结与深化。在该讲座中,海德格尔认识到,“逻各斯”是实际生活显明自身并揭示存在者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其原初意义上,“逻各斯”并不是指理性,而是指言谈、言说。作为言说的逻各斯具有特殊的“使之为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它能将先前遮蔽着的东西揭蔽。另外,海德格尔还发现,只有出自意蕴的先行展开状态,并在此展开状态之中,此在才能遭遇到存在者。这一展开状态具有两个统一的特征,即先行可得和公共世界的先行显现。此在与意蕴原本就处于一种亲熟状态中,所以它对此展开状态是有所知晓的,或者说对之有一种先行的领会。在这种“拥有先行领会”的意义上,海德格尔把“此在”称为“真理”。在“此在”的真理中显现自身的东西,则在“被揭蔽状态”的意义上在真理之中。

  尤为重要的是,在《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讲座中,海德格尔已经明确看到:自我遮蔽属于存在的“存在特征”。这里,他是从两个层面阐述“自我遮蔽”的:一方面,它指实际生活总是以某种方式显明自身,但是以浮雕的方式,即总是将自身的某些方面驱入暗淡之中;另一方面,它是指实际生活经验虽然总是对自己的存在及存在自身有先行的领会,但这种先行的领会通常是非本己的,即本真的自我通常没落在周围世界之中而不显现,本真的自我理解需要通过反没落的运动争而后得。

  海德格尔在早期弗莱堡时期对“真理”的这种理解,从根底上引导着他马堡时期的“真理”观念。

  海德格尔马堡时期(1923—1928)第一个讲座(1923/24年冬季学期的讲座《现象学研究导论》)的前言提出了现象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其中虽然不涉及“真理”问题,但是包括“语言”问题。在该讲座的第一部分,海德格尔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和“逻各斯”概念。他指出:对于现象之“光”而言,“暗”完全是肯定性的东西。作为此在的一种存在方式的语言可以把现象带入光明之中,但由于语言总是把某物作为某物来说,因而存在着把被言说者作为他者而不是其自身来看的可能,因而欺骗、假象、遮蔽的可能性一开始就同时存在了,以至于只要此在作为言说而在,那么它自身就是“虚假”的来源。可以说,在语言的实际性中就存在着谎言,恰恰是语言遮蔽着事情。这样,在“自身显示自身”这一原初意义上的显现者就会成为假象。而且,此在越是具体地在世界之中,虚假就越本己。这显然是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真理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而且,在1923/24年冬季学期的这个讲座中,海德格尔通过对笛卡尔真理观的探讨,第一次专题性地讨论了真理问题——什么叫作生活和此在的真理?他指出,真理不是理论认知的特征,而是生活自身的基本状态。但是,如1924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问题》所指出的,此在首先、通常、最初并不在其本己的“此”之中,而是生活在常人之中。它没有看到或故意逃避自身的被揭蔽性,因为在其被揭蔽性中显现出来的是生活的真理,即其无家可归状态。所以,本真的生存状态需要通过某种牵挂的方式,从其他可能性中被抢夺出来,而且这种“抢夺”也是可能的。海德格尔在1924年题为“时间概念”的讲演中指出:此在的本真性是其存在的最极端可能性,而死就是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因而通过先行到死中去,此在就能在对“无”的畏中,决断本真的生存。因为,在这畏中,在世界中存在被转换成了纯粹的不在家。所以,1924/25冬季学期的讲座《柏拉图的〈智者篇〉》明确说道:真理是一个褫夺性概念。1925/26年冬季学期的讲座《逻辑学:关于真理的追问》则又说:本真性和非本真性是此在之存在的基本可能性,真理问题与存在问题相互缠结。这样的真理观念显然同样源自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动荡的理解。

  由上述可见,海德格尔显然并不像图根特哈特所说的那样,在《存在与时间》第四十四节中才第一次展开真理概念。海德格尔马堡时期对不同意义和层次上的真理的理解,在其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思想中就都已有相应的萌芽了,前者归根结底导源于“实际生活经验”的显明性、浮雕性、历史性、实际性等前理论特征和“前构—回溯”“没落—反没落”的动荡特征。要恰当地理解海德格尔马堡时期的真理观,就需要返回他早期弗莱堡时期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阐释而获得的真理观上来。不仅如此,熟悉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德格尔马堡时期之后的真理观念的核心要素同样可以在其早期弗莱堡时期的真理观中找到“起源”。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