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语言与“哲学病的治疗”
2019年11月12日 08: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12日第1813期 作者:贺撒文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话语困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哲学家们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工具性质,错误地将语言看作对特定实在对象的描述,试图脱离语言的具体使用而寻求语言背后的“真实”意义。当哲学家们无视语言的具体使用而抽象地捕捉语词的含义时,他们虽然确实是在言说些什么,但实际上不过是如同梦呓般的“胡说”而已。“让我们感到费解的那种惑乱发生在语言好像是空转的时候,而不是它正常工作的时候。” 在“理智的蛊惑”之下,哲学家们犹如一群被关在玻璃瓶子里的苍蝇,找不到出口。“哲学问题的形态是:我始终找不到一个确定的出路。”维特根斯坦断言,哲学的困境并非由于知识的贫瘠而产生的困惑和迷惘,最能在哲学中制造麻烦的其实是语言的误用,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是绝大多数哲学谬误产生的直接原因。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解,哲学是一场反对用语言对理智进行蛊惑的持续性战斗,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消解哲学问题来矫正形色各异的偏颇的思维方式。他的语言哲学就是要消除传统哲学对语言的误解,为“着了魔”的哲学家们驱除精神上的迷惑,从而还哲学以久违的安宁。大多数人认为哲学应重在建构,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的核心功能应该是“治疗”。“哲学家诊断一个问题,有如医生诊断一种疾病。”哲学家通过主动治疗自己理解上的毛病,才有可能达至对健全的人类理解力的认识。“哲学的成就在于揭示出花样繁多的胡话,揭示我们的理解撞上语言的界限时撞出的坚硬肿块。”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赋予哲学批判和治疗的功能,这种治疗型哲学的本质任务是“治疗”各种语言的精神疾病,为哲学家们澄清语言的混乱提供方向性的引导。“我们应该竭力摧毁的是哲学王国中的空中楼阁,我们要果断清扫的是语言的基地,哲学的空中楼阁就建立在这个基地之上。”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要以语言为武器,对理智上的着魔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只有让语言返归到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去,“哲学病”的治疗才是有希望的。

  在维特根斯坦那里,“日常语言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荒谬的,人们原本就不应提出这类问题,更不应徒劳地去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正确的问法不是“日常语言的意义是什么”,而是“日常语言的用途是什么”。“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语词的误会要靠语境来消除。对不同语词的意义的理解是同不同的行为方式勾连在一起的,语词的意义不能脱离它的实际使用过程而一劳永逸地被固定下来。“当我们听、说、看、写词句的时候,我们被它们齐整的外表所迷惑,它们的用法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晰,特别是当人们是在从事哲学的时候。”

  区别于奥古斯丁式的语言观,维特根斯坦拒绝把语词看作关于特定对象的表达,而是看作某种依照一定规则而进行的实际使用过程。语词的意义在于使用,语词的意义就是它在具体规则和语境中的用法。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最常见的错误在于,“哲学家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种工具,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他们离开语言的日常使用,试图捕获语言的普遍意义,并以发现它们的精确对应物即所谓真实的存在为终极目的”。他主张,在日常语言的问题上,应“不问意义,只问用途”。“如果能作这样的问题转换,我们就能从盲目寻找‘意义’的对应物这个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世界不是事物的总和,而是事实的总和,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个词。”基于“不问意义,只问用途”的语言观,维特根斯坦把日常语言比喻为工具。“语言是一种工具,语词也是一种工具。应该把语言和语词看作是一种用途可以随时变化的工具。”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工具本身是无所谓意义的,它的意义只在于用途。日常语言也是这样,日常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用途。“哲学的混乱”总是发生于“语言像机器那样闲着的时候,而不是在它工作着的时候”。只有通过语言的具体使用,人们才能更明晰地理解语言的规则,进而获得判断意义的标准。一个没有语境的语言片段或一个孤零零的语词,很难确切地说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语言或语词的意义,全在于人们如何来使用它。“语词就像是一张张不同的纸牌,可以在不同的游戏中按照不同的规则来使用,而它们的意义就寄寓在不同规则和情形的使用之中。”

  运用语言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一再提醒,当我们急于捕获日常语言的意义时,急于把语言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抽离出来时,语言就被连根拔起了,成为死的东西。由于“语言游戏”规则的实践性和多样性,维特根斯坦主张人们应动态和持续地捕捉日常语言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虽然不是所有情况下,我们可以给‘意义’一词下这样一个定义: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

  “哲学的错误都是哲学家们脱离语词的日常使用,而孤立地去考察它们的绝对意义的结果。”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我们的语言常常陷入“一仆二主”的窘境,同时服务于两个不同的领域,而事实上语言只应服务于一个“主人”——日常生活。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将语言分析引向日常语言,把语词的理解从形而上学的“精神病症”中解救出来,还日常语言丰富而真实的“游戏”本色,从而开辟出形而上学批判的一条新路。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