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昕: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两山”理论
2018年11月13日 08: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3日第1573期 作者:张月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的深刻论述,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科学阐释,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生态文明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不再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所代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二元对立,而是经济的即生态的,生态的即经济的,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所谓金山银山,即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是指生产过程中通过生产资料的投入与产出所获取的经济利益。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在商品社会,商品只有符合社会需要,其价值才能实现;在消耗劳动的过程中生产出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越多,其经济效益越高。

  所谓绿水青山,即社会生产的生态效益,是指自然资产、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通过人的劳动并且借助于自然环境展开的,而生产活动必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并以此形成一定的生态效益。它要求人们的社会生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朝向最有利于保持和提高生态平衡的水平发展,以为人们创造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该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但在工业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会破坏生态效益。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利益和经济增长的做法,不仅引发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严重对立,也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冲突。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初期,生活水平较低,甚至还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生态效益难免受到忽视。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诉求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原动力,是引发和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人的需要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因,又是影响和决定一定时期人们对某种利益客观需求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起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论和人的实践本质,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借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需要的科学分析方法,并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可以把人的生态需要也划分为三种:一是生态生存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从生态需要上讲,生态生存需要是人的首要、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对食物和饮水的卫生、衣物的洁净、空气的清新以及生活环境的整洁等基本需要。二是生态享受需要。当人的生态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生态享受需要便会突显出来。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生态享受需要既包括食物要绿色有机、饮水要健康、空气要宜人、住所要宜居环保等更高需求,也包括产品要生态、旅游要生态、服务要生态等新的需求。三是生态发展需要。生态发展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生态需要。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生态发展需要包括探究生态科学、创造生态审美、开展生态交往以及关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科学绿色发展等。

  在生态需要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诉求是不一样的。在生态生存需要阶段,人们推崇金山银山,而轻视绿水青山。工业化初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还不可能向社会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关注物质经济利益而淡漠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享受需要阶段,人们既重视金山银山,又重视绿水青山。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时期,人的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生态需要成为人的主要社会需要。此时,工业社会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绿色、有机、健康等元素的追求,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已成为幸福生活的新内涵。在生态发展需要阶段,人们把绿水青山视为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优势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这要求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使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

  生态文明是超越和扬弃已有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文明形态,既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动态统一的发展形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于历史的大视野和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生态意蕴及价值诉求,破解了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态相互关系的难题,不仅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二元对立的有机统一,而且内在包含了经济即生态、生态即经济的哲学意蕴。

  第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依存。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矛盾对立具有相互依赖性,可谓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不要金山银山,离开经济发展搞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会失去坚实支撑,无异于缘木求鱼;而不要绿水青山,离开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金山银山就会成为无效供给或低效供给,无异于竭泽而渔。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贯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矛盾对立具有相互渗透性,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生态问题,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既向往收获金山银山,又向往享受绿水青山。

  第三,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矛盾对立具有相互转化性,可谓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进而形成新的动态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低碳产业,将资源生态优势变成生态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源源“产出”金山银山,让金山银山有力支撑绿水青山,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促进、融为一体,拓展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