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斗斗 杨柳夏:信息社会工人阶级消亡论批判
2018年07月03日 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3日第1484期 作者:许斗斗 杨柳夏

  《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这说明,工人阶级能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工人阶级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现代科技发展相伴随。然而,当前国际社会“唱衰”工人阶级的“消亡论”却不绝于耳。这种消亡论往往通过否定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而实质地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否定。其中,以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否定工人阶级存在价值的观点,是当前流行于国际社会的一种主要错误思潮,具有很强的欺骗性、隐蔽性,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批判。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当前,国际社会流行的工人阶级“消亡论”的典型观点有以下两种。第一,随着计算机革命的发生,阿尔文·托夫勒和约翰·奈斯比特等未来学家就认为,计算机时代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它预示着“机器人作为21世纪的典型工人而出现,使人类劳动力在生产领域里基本成为多余的”。由于计算机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机器”,它不仅在追求人类的思想水平,甚至力求超越人类的创造力;它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秩序和社会结构,于是工人阶级在生产领域将成为多余,以至于退出历史舞台。第二,在信息社会中,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发达资本主义在旧的劳动社会的构型之上正在变成一个信息社会,那么劳动前提就不再成为批判理论的第一原理”。信息社会的劳动方式已经不再是人作用于物,而是人作用于信息和信息作用于人,人在信息处理之中生产劳动产品。因而,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真正的工人阶级已经减少乃至将消失,其革命性已经不复存在。作为对以往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信息劳动使得工作和住宿临时化,它没有导致“工人阶级”的“复出”,不能由此“断言出现了把工人、雇员、脑力劳动工薪阶层乃至自由职业(医生、护士、法官)很好地重组起来的同质化的无产阶级”。换言之,信息社会中的脑力劳动者、医生等不属于工人阶级,他们心目中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由于计算机革命的兴起并普遍渗透在社会各领域中,信息社会的劳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新技术的发展中,工人阶级的消亡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一些学者所热衷的观点。面对计算机革命带来劳动方式的彻底变革,工人阶级是否真的就此消亡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工人阶级的消亡。马克思曾指出: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信息方式”的生产固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人们的交往方式,使人类的思维更加敏锐、手脚更加利索、行动更加快捷、决策更加科学,但其只是由计算机革命带来的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怎样生产”,从根本上还离不开技术人员(工人阶级)的实践和操作;信息社会中出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具有的功能是由技术人员所赋予的。而且,“信息方式”的生产只是人类生产方式在一定科技发展阶段的表现,它决不是人类最终的生产方式。无论哪种生产方式,都离不开生产实践的工人阶级。那种认为信息社会将造成更多失业工人,从而工人阶级将消亡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正如吉登斯所言:“我们同样也可以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将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因为需求的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可见,据此主张工人阶级“消亡论”显然缺乏现实依据。

  其次,在方法论上,一些西方学者的工人阶级“消亡论”是建立在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相分离的分析基础上。在他们看来,工人阶级就是所谓的蓝领工人,他们将随着科技发展和劳动智能化而逐渐“消亡”,而从事信息处理和科技创造的白领阶层及智力阶层则属于知识分子,他们会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壮大,直至出现“技术专家治国”的局面。这种将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相分离的思维方法,其错误之处在于将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相混淆,并以阶层分析替代阶级分析。笔者以为,在这两种分析方法中,阶级分析方法是首要和根本的,它是社会的宏观分析;阶层分析只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微观和深入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就是采取这种分析方法,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就曾分析了工人阶级内部市民阶层和同业公会等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斗争心态,以及食利者阶层、小资产阶级和大资本家的特性,指出“他们的个性是由非常明确的阶级关系决定和规定的,上述差别只是在他们与另一个阶级的对立中才出现”。一些西方学者出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淡化乃至撇开阶级分析的根本方法,只强调阶层分析,因而人为地将知识分子阶层从工人阶级队伍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一方面主张工人阶级“消亡论”,另一方面又提出“技术专家治国论”的逻辑悖论。

  在我国,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几代领导人一贯坚持并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技术掌握得比较多,对自然、对社会了解得比较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工人阶级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据统计,2011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6300万人;2007—2011年全球研发人员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7%,而我国研发人员同期年均增长率为13.5%,是全球研发人员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5.3%,超过美国研发人员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17%),稳居世界第一。

  总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及其全面展开,工人阶级不仅没有衰落,相反,就其存在本质而言,工人阶级必然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成长和壮大。那种否定工人阶级的“消亡论”是没有根据的。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