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尊重与尊崇之间——霍耐特的政治哲学
2017年08月15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5日第1270期 作者:汤云

  如何以理论的方式审视并重构社会生活始终是意识形态批评家们的工作,对法兰克福学派晚近的成员来说尤为如此。无论是哈贝马斯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还是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都是批评理论家以理论重构生活的尝试。

  现代社会为平等价值敞开空间

  在前现代社会,身份表达当事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人在社会差等秩序中的位置是对其整体性描述,贵族身份决定了一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几乎所有方面的优势。整体性的背后是整全的社会差等结构,它无所不包,体现的差等也了无遗漏。显然,前现代社会的不平等指向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其中,平等作为一种价值无法被兼容,或者说存在空间尚未打开。

  霍耐特认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被划分为政治和社会两个部分,平等空间才得以出现。平等意味着人们在面对不平等或者在为他人所受的不平等鸣不平时,可以公开地诉诸平等话语,而不平等的施加者无法逃避而不得不应对由此而来的质疑或指控,这是平等价值的公共属性的表现。当然,价值平等虽并不能杜绝不平等现象,但它排除了不平等作为正面价值存在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没有人能够公开地诉诸不平等价值或公开地为不平等实践作辩护。

  现代社会的政治是指一个由法律开创的空间,在此空间内所有人以平等的身份出现。霍耐特认为,在政治领域内人们相互的承认形式是法律承认,其指导原则是平等。这里,政治/法律领域是一个隔离了身份、地位和财富等影响的场所,其中所有人都是抽象的、不受现实各种具体内容或身份干扰的,作为这样的抽象存在,每一个人在政治/法律领域是平等的。这是政治领域为平等提供空间的结果,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它的外化形式。

  尊重与尊崇蕴含不同原则

  在霍耐特的政治哲学中,与政治领域相对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respect),而与尊重相对的是尊崇(esteem)。尊崇对应的是社会领域,它不具有直接的相互性,所遵循的是成就原则,所以,尊崇表达的不是对所有人的而只是对成就高者的态度。我们说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但不说人们之间相互尊崇,原因就在这里。

  这说明相互性背后蕴含了平等,正是平等让相互性成为可能和必要;而尊崇不具有相互性,说明尊崇所遵循的不是平等原则,这是尊崇和尊重最大的区别。尊崇彰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及由此而来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态度。成就原则证明了这一点:所有人都获得同样的成就会消解成就的意义,成就的目的就是要将人区分出高下。这与尊重保证所有人的平等截然不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尊崇都无法直接转化为自我尊重和自我尊崇,二者具有反身性,所以外在的尊重和尊崇与内在的自我尊重和尊崇之间不具正比关系。日常中使用的“自尊”一词并不区分自我尊重和自我尊崇,而是将二者理解为一个整体,是自我尊重和自我尊崇的集合,但二者实际上是分离的。社会尊崇程度很高的人的自我感受可能并不好,而外在尊崇程度很低的人却可以有很高的自我尊崇。

  虽然反身性阻断了尊重与自我尊重以及尊崇与自我尊崇之间的直接转化,因此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依赖于他人的态度,但这种主观感觉很难维持,因此尊重和尊崇需要通过制度化形式稳定下来。法律是稳定尊重的制度化形式,而各种社会建制则是稳定尊崇的制度化形式,两种形式都包含了奖励和惩罚,特别是法律通过严厉的惩罚纠正人们对平等的侵犯行为,目的均是以制度的方式保证社会尊重和尊崇的稳定。

  尊崇的领域

  现代社会为平等尊重提供空间的是政治领域,为尊崇提供空间的则是原本与政治领域融合为一体的社会领域。现代社会中政治和社会两个领域的分离在让平等成为可能的同时,也让不以平等为指导原则的尊崇成为可能。在社会领域,一切以成就论英雄,成就规定了社会尊崇如何分配,不过,这里的分配仍需以平等为条件,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以成败论英雄的竞争中去。

  尊重和尊崇的二分让人的自我理解分离为平等的自我和参与到尊崇分配竞争中的自我,这两种自我并不能凭日常经验观察到,但是却可以通过分析的方式得出。在现代社会,人的这两种自我同时存在,其中第一种通常隐而不显、以背景的形式出现,只有当人们的平等身份受到了威胁或者侵犯的时候,才会从背景中凸现出来。现代社会中关于平等权利的斗争正是这一情形的体现。第二种自我同等重要,这一自我并不要求平等,而是努力在好的意义上让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并期望由此获得更多的社会尊崇。后一种自我的这种努力发生在社会领域。

  社会领域中的关系显然是一种竞争关系。关于荣誉、奖励或者头衔这些社会尊崇象征物的分配无法平等地满足所有人,所以人们在该领域相互竞争,目的是为了获得比他人更多的荣誉或尊崇。因此,现代社会中的所有自我几乎都具有两个面向,第一个是追求平等的面向,第二个是追求成就的面向,而这又意味着自我同时追求与他人一样(平等)以及与他人不一样(成就)。这一内在的张力是现代自我最典型的特征之一。霍耐特所谓“为了承认而斗争”既包括为了与他人一样的尊重而进行的斗争,也包括为了与他人不一样的尊崇的斗争。

  竞争或“斗争”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因为竞争促人奋发,很难想象取消了奖牌的奥运会在多大程度上还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很难想象没有特斯拉,爱迪生是否还能发明白炽灯。竞争的好坏其实并不由竞争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尊崇所在的社会领域的属性,这一属性可以用多元和一元来形容,也可以用他律和自律来描述。只有当社会领域是多元和自律的时候,竞争才可能是好的,而当该领域是一元和他律的时候,竞争再激动人心也是以牺牲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的能力和天赋为代价的。人们不愿看到姚明不能从事篮球运动,也不愿看到爱迪生们不能参与科学发明的事业,更不愿看到包括这些运动和发明事业在内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被同一个价值标准衡量。因此,应警惕尊崇领域的一元化和他律,这将可能摧毁社会生活的活力、多元性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