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多样性影响人类视觉词汇加工
2019年12月03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3日第1828期 作者:张晶晶 王欣

  在视觉词汇识别和文本阅读的研究中,词频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变量之一。大量行为研究发现,人们对词语的加工随着词频的提高而加快。神经电生理研究同样表明低频词加工更加困难,且相比高频词会诱发波幅更大的P200或者N400成分。因此,心理语言学中的诸多计算模型,如联结主义理论模型(交互激活模型、分布发展模型、语境多样性模型、双通道瀑布模型)和双重加工模型都把词频作为影响词汇认知加工的重要变量。

  然而,近年来研究者对词频效应的本质产生了疑问:高频词加工的易化,究竟是因为词形更加熟悉,还是因为高频词出现的情境更加多样?根据第二种假设,James S. Adelman提出了情境多样性(contextual diversity)。相较于词频按照词语出现的绝对数量来计数,情境多样性则是一个相对数量,它是指一个单词所出现的文本的数量。来自印欧语言和汉语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实验结果都一致表明,词汇情境多样性,而不是词频实时影响视觉词汇的认知加工。

  从印欧语中验证

  James S. Adelman等人采用英语作为实验材料,同时控制单词的词频和情境多样性,通过行为实验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当单词的情境多样性一致时,在词汇命名和词汇判断两种任务上,高频词和低频词没有显著差异,即词频效应消失;两组词语的词频一致时,情境多样性更高的词语在两种任务上均加工更快,即出现了显著的情境多样性效应。这项研究首次表明,视觉词汇加工受到情境多样性而不是词频的影响。

  随后,Patrick Plummer等人采用眼动技术进一步检验词汇情境多样性效应。与James S. Adelman等人使用单个词汇不同,Patrick Plummer等人将操纵的词语放在句子中,考察人们在加工这种更加贴近自然阅读的材料时,词频和情境多样性是如何起作用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一致的发现,即对于所有反映早期和晚期加工的眼动指标,当控制情境多样性时,词频效应不再显著;控制词频时,仍然存在显著的词汇情境多样性效应。Manuel Perea等人以葡萄牙语的儿童为被试开展了一项发展研究。在实验中,每次给儿童呈现一个词语,要求儿童判断该词语是真词还是假词。实验得到了与James S. Adelman等类似的结果,即对于儿童而言,词汇情境多样性而非词频成为了影响词汇加工的主要因素。

  除了词汇理解过程,一些研究者考察了词汇学习领域中词频和情境多样性的关系。Thomas T. Hills等人发现,照料者口语的词汇情境多样性可以预测儿童早期词汇学习的顺序。随后,Michael N. Jones等人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无论使用人工语言还是自然语言作为实验材料,被试的词汇学习都不受词频的影响,而是受到单词语义数量的影响。据此,Michael N. Jones等人认为并非单词出现的绝对篇章数量,而是这些篇章中单词语义的数量影响了词汇学习。多语义单词在心理学词典中有更多的概念表征,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该单词的语义不断得到强化,从而促进学习。Brendan T. Johns则将语义多样性概念整合到情境多样性的概念之中,即情境多样性是单词在不同情境中词义的变化,而非绝对的情境数量。

  在汉语中观察

  以上研究均来自印欧语系,那么在汉藏语系中,词频和情境多样性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呢?与印欧语系语言不同,汉藏语系语言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特征。首先,除个别种类语言以外,每一个音节都以不同的声调表示不同的意义。其次,单音节词根占绝大多数,而且大多数都可以自由运用。最后,语序和虚词是汉藏语系语言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单音节词根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些特征,一些研究者采用汉藏语系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汉语作为实验材料,考察了汉语句子理解中单音节汉字和双音节词语的情境多样性效应。

  陈庆荣等人首先使用眼动技术,考察了在汉语自然句子阅读中双音节词语的情境多样性效应。实验得到了与印欧语系语言类似的发现:控制词频时,情境多样性影响了反映早期和晚期加工的眼动指标;控制情境多样性时,词频效应消失。因而,这项研究首次将阅读中的情境多样性效应扩展到以汉语为代表的汉藏语言中。除此之外,其还有两点突出的贡献。首先,不同于Patrick Plummer等人将三组词语置于不同结构的句子之中,此项研究在实验1中将三组词语置于相同的句子,因而排除了Patrick Plummer等人研究中句子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实验2a与2b比较了LWF词汇和控制组之间的词频差异大小对句子阅读的影响,结果发现词频差异更大时,依然没有发现显著的词频效应,因而表明词频效应的缺失并不是有限词频范围的结果。

  除双音节词语之外,单音节汉字是汉语中最小的音、义单元,也是组成双字词的基本元素。先前的行为和ERP研究一致发现,汉字的频率是影响汉字加工的重要变量,当汉字的频率降低时,人们的加工更加困难。那么是否和词频类似,当控制汉字的情境多样性之后,字频效应将不再显著?陈庆荣等人采用与词语类似的实验设计,进一步考察了双音节词语中第一个汉字的情境多样性效应。结果发现,在排除句子结构和有限词频范围这些因素之后,只有情境多样性而不是字频对早期和晚期眼动指标产生影响。

  随后,陈庆荣团队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进一步考察了汉字阅读中情境多样性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控制情境多样性之后,在更加灵敏的ERP指标上仍未发现任何词频效应;而控制词频之后,情境多样性更高的汉字在400—600ms时间窗口诱发了波幅更大的LPC效应,可能表明情境多样性更高的汉字会激活、加工更多的情境信息。

  Mei C. Zhang等人近期的一项研究以汉语假词为实验材料,考察了成人新词学习过程中情境多样性的作用。结果发现,相比于新词出现在单一情境中,当新词出现在两种不同的情境时,新词的学习效果更好。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多样的情境使得人们对新词建立了更加稳定和丰富的语义表征。这项研究与印欧语系的研究结论一致,肯定了情境多样性在汉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但是研究者并没有考察词频与情境多样性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就此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推进相关研究 助力语言教学

  近年来,情境多样性的研究进展迅速。一系列研究发现,无论对于印欧语系语言还是汉藏语系语言,无论字词单独呈现还是嵌入句子之中,均是词汇情境多样性而不是词频影响了视觉词汇加工。在此基础之上,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首先,情境多样性效应的出现,挑战了以往大量词频效应的发现,并且对基于词频效应的词汇加工模型提出了质疑。那么,情境多样性效应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它和词频效应之间具有怎样的本质区别?如果情境多样性和词频具有相似的加工机制,那么词汇加工模型中的词频可以直接替换为情境多样性。如果两者具有不同的加工机制,那么模型的修正就需要更加复杂和系统的考量。未来研究可以结合EEG、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探讨情境多样性的认知神经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情境多样性加工的本质。

  其次,现有研究中情境多样性的操纵,都是通过在语料库中寻找不同情境多样性的词语实现的。如果在实验设计中,研究者将情境多样性这一指标具体化为一个话题或一个情境,从而直接操纵词语的情境多样性,这样的设计还具有另外一个优势。以往研究只包含三种类型的词语,并没有形成2×2的完全因子实验设计,这是因为语料库中很难找到足够多低情境高词频的词汇。如果在实验中直接创设一个情境或者话题进行比较,这个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最后,情境多样性效应的应用研究值得进一步关注。无论是印欧语系还是汉藏语系,均有研究发现情境多样性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者可以进一步探讨在二语学习或者儿童母语学习中,以及语言障碍的矫正过程中,如果教育者或者养育者将一个新词语放在多种语义情境之中进行教学,是否会比单一情境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诗歌阅读中韵律与诗意理解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18AYY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