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仲儒:学科建设离不开三大要素
2019年03月12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12日第1650期 作者:熊仲儒

  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研究、人才的培养和问题的探索,生成语法在中国的发展就能证明这一点。回顾生成语法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应该感谢在理论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贡献的先驱者,同时也要意识到学科的发展不仅在于解决理论内部的问题,也在于解决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促进学科的实际发展,才能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

  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生成语法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他各个阶段的重要著作,国内都有翻译。因特殊原因,国内早期并未特别地跟踪乔姆斯基理论,最初运用乔氏理论研究汉语的主要是在美国的华人学者。

  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开始翻译出版乔氏的生成语法学理论,如《句法结构》(黄长著、林书武、庞秉均、邢公畹翻译,1979年出版)、《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翻译,1988年出版)、《支配和约束论集——比萨学术演讲》(周流溪、林书武、沈家煊翻译,1993年出版)、《语言与心智》(熊仲儒、张孝荣翻译,2015年出版)与《最简方案》(满在江、麦涛翻译,2016年出版)等。

  20世纪80年初,黑龙江大学的宁春岩、侯方等也翻译出版了华人学者运用生成语法研究汉语的论著,如余蔼芹的《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黄正德的《汉语生成语法:汉语中的逻辑关系及语法理论》等著作。

  《国外语言学》(《当代语言学》的前身)是介绍生成语法理论的重要领地,赵世开、方立、徐烈炯、吴道平、顾阳、程工、何元建、石定栩等学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生成语法的引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赵世开、方立、徐烈炯、宋国明、程工、温宾利、吴刚、石定栩、宁春岩等先生还出版专著介绍生成语法理论,为青年学者掌握生成语法理论创造了条件。

  人才培养促进繁荣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采用生成语法研究汉语,始自国外,起兴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乔姆斯基在80年代放弃了原先的规则,建立起以管辖和约束为核心的原则参数语法。黄正德是第一批从事原则参数语法研究的学者,可谓成就卓著。他不仅建立了汉语的X'-结构,而且建立起wh-移位的参数理论,即认为英语等疑问词需要在S-结构中移位,而汉语疑问词可以在LF中移位。黄正德是汉语生成语法研究的重要专家,也培养了很多杰出的生成语法学者,如宁春岩、顾阳、邓思颖等。宁春岩20世纪90年代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培养了一批从事生成语法研究的学者,如温宾利、何晓炜、伍雅清等。目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已成为国内生成语法研究的重要基地,像石定栩、韩景泉、张庆文、吴庄等也都加盟该校。顾阳与邓思颖等在香港工作,他们不仅研究工作活跃,也为内地培养了一批从事生成语法研究的学者,如张庆文、张和友、郭洁等。中国大陆一大半生成语法学者都跟黄正德有师承关系,许多台湾学者也是如此。例如,台湾地区比较活跃的蔡维天也受业于黄正德先生,后在MIT攻读博士学位,其重要的研究方向也是wh-移位,并热心参加大陆的学术活动。此外,美国的李艳惠、李亚非,荷兰的郑礼珊、司马翎等也都是非常杰出的汉语生成语法研究专家,他们都非常注重中国大陆汉语生成语法学者的培养,或在中国大陆招生,或接受大陆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或接受大陆学者进行访问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也派出一些专家到国外研修语言学,在生成语法学中成就比较大的有徐烈炯、方立等先生。徐烈炯在运用生成语法研究汉语方面成就卓著,很早就在生成语法学最为重要的期刊Linguistic Inquiry发表汉语话题结构、自由空语类等方面的文章,后在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高校任教,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生成语法学者,也对香港的语言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所主持的话题、焦点等项目及成果至今仍然影响着国内学界。浙江大学的程工就是徐烈炯的学生,他是大陆最早运用最简方案研究汉语的学者,也是目前该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其《语言共性论》影响较大。此外,他和他的团队如杨大然、熊建国、李海、周光磊、安丰存等运用分布式形态学研究汉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最近,程工所在的杭州也云集了一批生成语法学者,如李旭平、曹道根、杨大然、叶狂、熊建国等,有非常好的发展态势。

  方立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介绍生成语法的学者,在接口语法、逻辑语义学等方面成就卓著,先后出版了《美国语言学理论研究》《逻辑语义学》《数理语言学》等著作。他在北京语言大学培养了一批生成语法专家,如司富珍、高明乐、熊仲儒、吴平、文卫平、张庆文、吴庄等,而且这些专家也都在各自单位招收培养生成语法学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北京语言大学也已成为中国生成语法研究的重要基地,先后有教育部长江学者黄正德、冯胜利、潘海华等执教于此,这三位先生都是生成语法学专家,也都在北京语言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黄正德上文已经介绍,潘海华、冯胜利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并在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潘海华原在香港城市大学工作,曾是徐烈炯的同事,在形式语义与形式句法方面都颇有建树,也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胡建华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韩景泉都是他的学生。胡建华与韩景泉是国内生成语法的重要专家,重要的是,他们的学生也在迅速成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生成语法研究的重要后备力量。冯胜利原在哈佛大学工作,侧重韵律与语法的接口研究,也特别注重理论的传播,在国内撰写出版了大量论著,并主办专门的期刊与会议,致力于学派建设,其在北京语言大学培养的一批韵律句法学博士也成长起来了。为发展包括生成语法在内的语言学科,北京语言大学利用自身的优势,专门成立了语言学系。

  问题探索指明方向

  汉语的生成语法研究有很多重要问题,像与wh-移位相关的话题化、焦点化、关系化、量化提升及相关孤岛效应,与反身代词照应相关的约束理论、与时制相关的限定性等,虽然国外讨论的较多,但国内反应较为平淡,这主要涉及理论的结合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生成语法学者开始尝试用生成语法研究国内汉语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已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汉语词类。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不像英语这样的形态语言,所以一开始人们在辨别汉语词类的时候,“依句辨品,离句无品”。为了弄清汉语的词类问题,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还专门开展了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逐步认识到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这种理论的观照下,像主宾位置以及定中结构的中心语位置的动词、形容词就仍然是动词、形容词,而不会名物化为名词。80年代引进向心结构理论之后,人们开始惊奇地发现,如果定中结构(如“N的V”)中的动词仍是动词的话,就会严重违反向心结构理论。为了让汉语的词类适应向心结构理论,朱德熙在1985年对向心结构的定义做出修改,讨论得到暂时平息。21世纪初,程工、熊仲儒、司富珍从生成语法的角度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讨论该问题,又使该问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代语言学》在发表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时,以“编者按”的方式引发学界讨论,像周国光、邓思颖、李艳惠、陆丙甫、沈家煊等先后参与讨论,沈家煊及其团队还因此开展了汉语动词与名词的研究,提出动名包含说。这些讨论及后续研究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也加深了人们关于汉语词类本质的认识。

  二是论元结构。论元结构,朱德熙是作为“向”研究引入汉语语法的,之后汉语学界从“价”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高潮,但不久后即很快沉寂下来。当时,国外已经掀起了论元结构的研究热潮,人们也都认识到谓词配价的不充分性,如生成语法用轻动词、构式语法用构式与谓词的互动来研究论元结构。在此背景下,谓词配价的衰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徐杰的领主属宾句如“王冕死了父亲”对论元结构的研究无意中起到了推动作用。该案例首先在生成语法内部引起关注,后来沈家煊等非生成语法学者加入讨论,使论元结构成为研究的热点。论元结构的探讨也使一些构式重新成为研究热点,如动结式、把字句、重动句、双宾句等涉及增元的构式,如被字句、中动句等涉及减元的构式,如涉及非常规论元的涉用构式,纷纷成为研究者的新宠。

  三是语义指向。语义指向本是国内学者使用的一种描述性手段,如否定词可以指向后边的成分,有时也指向前边的成分。徐杰、李英哲采用Jackendoff的焦点关联之后,使得否定词的语义指向变得有规律。后来,袁毓林、熊仲儒、胡建华等展开了对否定的讨论;“都”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只是采用语义指向进行描述,但自蒋严形式化讨论之后,也逐渐成为国内的主流问题。像袁毓林、潘海华、熊仲儒、黄瓒辉、石定栩、徐烈炯、沈家煊等生成语法学者和非生成语法学者,都加入到该讨论之中。

  在新时代,随着语言学科的发展、学位点的建设以及学生和研究者语言能力的提升,生成语法在中国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国际上也将会听到越来越多中国学者的声音。而且,这一发展也会促进整个汉语语法理论的创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研究”(14AYY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