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历:做好语言国情调查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2018年05月22日 08: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2日第1455期 作者:张军历

  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瓶颈及语言需求,在国家语言规划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语言安全需要,进行外语学科转型和语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才能打破工具性语言人才培养的藩篱,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端精英型语言人才和有语言专长的行业复合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构架“一带一路”语言互通之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倡议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宏大,任务艰巨,沿线国家和地区不同文明和文化并存,社会语言环境十分复杂,各具特色,若不深入到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调研,摸清各区域和各个国家的语言国情,就会影响到铺设合理的语言互通之路,不利于有效沟通交流。

  语言国情调查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语言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语言状况,包括语言使用情况、各语言的关系、语言本体特点、语言功能定位及其演变趋势等。根据官方文件系统梳理沿线国家的语言政策,及时掌握各国的语言政策动向,为语言互通之路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必不可少。但是,语言和语言政策处于相互作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仅仅利用官方提供的语言政策分析数据并不能全面有效地阐释各个国家的语言政策。如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虽然颁布了相关的语言法规,试图提高本国主体民族语言的国语和官方语言地位,但俄语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在这些国家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多元复杂的情况,亟须通过语言国情调查为语言互通之路建设提供科学翔实的数据,以避免对沿线国家语言功能和语言价值的误判。

  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需求多样,准确把握不同语言需求有助于语言互通之路的架构。“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主要包括语言人才需求、语言服务应用需求、语言文化融通需求、语言产品需求和语言学术需求。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特殊,即使是同一层次的语言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一带一路”语言互通之路建设只有基于准确的语言需求调查分析和预测,才能保证语言资源储备、语言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和语言服务体系得到及时调整和完善,也才能确保“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端复合型语言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因此,必须在调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的基础上,准确掌握“一带一路”建设中涉及的语言需求。

  语言国情调查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政策、语言使用状况、各语言的功能与变化趋势外,还必须加强“一带一路”语言互通之路建设中的语言需求调查分析。

  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将“外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实际使用状况与“内调”语言实际需求有机统一,将横向的语言国情国别研究、区域研究与纵向的语言国情比较研究有机结合,才能为语言互通之路建设提供科学翔实的数据,做好“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工作。

  实施语言国情调查的途径

  首先,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引导作用,激励各科研团体和单位协同展开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国情的调查。当前,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使用状况的复杂性和语言互通之路建设的艰巨性,现有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的调查仍显不足,因此亟须通过政府主导、学术团体及研究者参与以及民间支持,协同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国情的调查研究。另外,已有的语言国情调查存在国家和地区关注不平衡的问题,如对东南亚和中亚的关注明显要高于对中东欧及西亚的关注。而且,目前所涉及的国别和地区的语言需求调查中,整体需求调查和学理分析居多,针对具体国家和地区的具体语言需求的专门调查则相对欠缺。所以,为保障语言互通之路的建设,必须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各科研单位、科研团体及研究者个体错位有序、协同互补地展开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国情的调查。与此同时,政府在科研导向上应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课题倾斜,要重视语言国情的国别研究特别是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深入研究,科学构建“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语言资源库、语言人才储备库、语情监测平台和多语种语言风险信息库。

  其次,强化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瓶颈及语言需求。在做好对沿线国家语言国情调查的基础上,也必须做好对国内情况的调查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当下我国的语言服务能否及时跟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企业既是调查语言需求的关键对象,也是语言实际需求信息的重要提供者,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才能真实掌握和预测“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语言文化融通、语言人才、语言产品、语言服务应用的需求。基于这些综合数据的分析整理,国家才能科学有效地对语言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对外语语种教学及应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各高校科研院所只有在了解企业语言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在国家语言规划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语言安全需要,进行外语学科转型和语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才能打破工具性语言人才培养的藩篱,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端精英型语言人才和有语言专长的行业复合型人才。

  再次,重视与沿线国家语言智库的交流,共同解决“一带一路”建设所面临的语言问题。“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涉及的国家、地区众多,若要对沿线国家的语言国情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单方面研究的力量和条件毕竟有限,因此必须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协同推进语言国情的调查,以提升对各自语言政策的双向宣传力度和语言需求的把握。此外,还要就跨境语言问题,在寻求利益契合点的基础上,共同加强相关研究和语言风险预防机制建设。同时要善于借助孔子学院的布局优势,重视对汉语国际教育问题的调查,以准确掌握各国的汉语需求和接受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汉语推广传播的策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互联互通是贯穿“一带一路”的血脉,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两者都首先依赖于语言互通。科学有效地开展语言国情调查,加强“一带一路”语言互通建设,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获得沿线国家广泛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