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 黎巧儿:语言哲学研究的最新焦点
2017年11月28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8日第1340期 作者:刘思 黎巧儿

  三种模式代表的三种理论派别间的争论焦点在于:理解话语时,是否首先处理字面意义,然后才处理含意;字面形式是否仅仅是“刺激”,使大脑直接处理含意;没有说出的含意是否要依赖语境来处理?没有语境的话语是否会产生含意?大脑处理语言意义的机制是什么?

  20世纪80年代,语言意义研究介入了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出语言哲学的新课题,即探讨语言意义的大脑认知机制处理模式。目前的主要处理模式有三种,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派别,反映出各自依托的理论背景。笔者以为“标准化模式”比较符合实际认知机制,但还需更多的实证。

  焦点转向含意处理机制

  对语言意义的认识从符号“所指”转到句子“真值”,即从哲学语言学研究转向语义语言学研究。进而从句子“涵义”转到言语行为“含意”,即从语义学转向语用学,重点关注语境中的含意。当代影响力很大又颇具争议的语用学理论,便是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

  20世纪80年代,会话含意理论争辩中介入了心理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提出语言哲学的新课题,即探究“含意”的大脑认知机制处理模式。以斯珀伯和威尔森为代表的哲学心理学家强烈地质疑格莱斯的含意理论,竭力建立“关联”理论,运用“认知推理”研究法,在语用学界成为鲜明的“后格莱斯派”。他们认为含意认知机制呈“语境作用模式”。同时,在修正格莱斯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格莱斯派”,通过哲学推理方法建立了两种含意认知处理模式:列文森的“默认推理模式”、巴赫和哈尼希的“标准化模式”。

  现有三种含意处理模式推论

  三种模式代表的三种理论派别间的争论焦点在于:理解话语时,是否首先处理字面意义,然后才处理含意;字面形式是否仅仅是“刺激”,使大脑直接处理含意;没有说出的含意是否要依赖语境来处理?没有语境的话语是否会产生含意?大脑处理语言意义的机制是什么?语境作用模式。以斯珀伯和威尔森、卡尔斯顿为代表的后格莱斯派认为人们“所说的话”只是给予听话人“明示刺激”,理解含意是理解“交际意图”,而理解字面意义对于理解交际意图没有意义,因交际意图只能通过“认知推理”才能实现。认知推理遵循语境的“最佳关联性”原则,即听话者处理会话含意时,若注意到与语境最佳关联的明示刺激,花费较少努力便能理解最恰当的含意,获得最佳话语交际效果。语境作用模式推断人们大脑中存在一系列的“认知语境假设”,同时认知推理依赖在会话中形成恰当的语境。会话的认知语境是动态的。

  默认推理模式。“新格莱斯派”代表之一的列文森认为,字面意义是日常交际语言中词语形式本身带有的语义,即 “默认含意”,而含意是否被默认取决于支持含意的语境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除非遇到特殊语境将其撤销或阻止其产生,字面意义即是大脑首选的含意。人们对字面意义的理解依靠“默认推理模式”,该模式认为字面意义被优先处理而产生含意;其次基于语境保留或撤销。

  标准化模式。巴赫和哈尼希首次提出“标准化”理论,旨在阐释言语行为标准化的过程,即听话者会依据说话人的话语和语境相关的共识,识别说话者言语行为意图。这些言语行为的实施主要依附于某些句子形式,并且言语行为的标准化表达离不开日常使用的语言形式。话语形式形成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标准化共识,使听话者能准确理解言语行为的标准化意义。

  由于人们长期的日常语言交际活动,生活经验及社会风俗、习俗等总体知识的互动、识别、积累,对语言的形式和含意已经标准化,而标准化的表达经过反复使用,在需要表达或理解意义时,只需从大脑中提取这些“标准化”的信息即可,无需花费太多努力。

  语言形式存在意义,字面意义是会被处理的;同时此模式也强调语境会消除或中止字面含意的作用。巴赫和哈尼希指出成功的语言交际在于会话双方能恰当地传递“意图”。意图(心理因素)、会话双方的了解和相关语境因素,组成了成功的交际网络,使成功传递意图成为可能。标准化模式注重语用知识的储备和提取及其不断累积的特质和动态性,同时大脑调动多种认知机制。语言形式的反复使用、充分调动与动态组合,最后形成“标准化”的语言表达和理解。

  含意处理机制探讨

  语境作用模式推断,大脑的认知处理存在语言形式与认知之间动态的关联和互动,肯定了“认知语境”的存在,这是符合实际语境状态的。因为处理语言意义时,不仅仅现实语境,大脑中贮存的“心理语境”也会发挥作用。此模式的不足在于片面强调大脑对语境认知的储存,而忽视了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储存。这种推测难有说服力。因为,如果大脑不处理字面意义,就无法确定它在语境中的意义。后格莱斯派并未明确提出“关联”原则足以概括会话含意推理机制的相关原理,也未具体阐释会话含意的“关联”和逻辑推理过程。

  默认推理模式强调字面意义无条件地被优先处理,然后对照语境,或保留或撤销。这种“线性”的处理模式是传统的语言哲学家的推断,也许来自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线性”结构观:语言符号“所指”是表达交际意义的一连串的线性符号链。因此,受试在上线语境中处理含意的反应时间比在下线语境中长。但不少实验的结果都否定了理解含意中有“撤销”的过程。但我们认为:默认推理模式的部分推断值得肯定,它确认在理解含意时,字面意义是会被处理的。

  标准化模式也认同字面意义的存在和参与含意理解的功能,但不认同“线性”的话语处理过程。巴赫和哈尼希强调说话者意图对于处理含意至关重要。人们长期日常生活经验会促使他们彼此之间形成共识,同时语用知识的储备随着日常经验的积累逐渐实现“标准化”,使人们能迅速精确地提取最恰当的表达和理解。第一次会话后大脑认知系统将此含意和当时的语境作为整体储存。当某一个(有且只有一个)心理语境被调用的频率极高时,此语境中附带的词项含意就趋近于唯一含意而被储存。此含意往往成为大脑的首选含意,除非语境中有明显因素阻止此含意的产生。标准化模式的动态性和整体性促使语言形式、交际意图、说话双方的了解、物理语境认识等与大脑中积累的认知语境、情感、社会文化等认知机制有效整合,才形成“标准化”的表达和理解。因此,标准化模式比较符合实际含意处理机制。

  人脑关于语言意义的认知机制具有生态特点:整体性、动态性、互动性和环境性。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其语音、词汇、句法、意义和语用(包括语境)都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笔者对语言意义认知模式的推测是:意义认知是动态的语言整体与心理语境或现实语境互动作用的过程;是通过以外周神经系统为条件的大脑内各模块的合作来完成的,其处理过程呈立体的复杂过程;此过程不是每个会话都必须经历,很多处理过的标准化的认知机制,会储存下来,供随时调用。相对而言,“标准化”模式比较接近这种属性。

  上述模式并没有穷尽语言意义认知机制。笔者认为:语境有“现实语境”和“心理语境”之分。没有“现实语境”时,语言的各个成分之间,及其与人的“心理语境”即语言使用者过去的经历和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沉积、储存在心理空间的意识图像,相互作用,形成意义的认知。因此,在无“现实语境”的独立句子中,产生含意是完全可能的。若存在含意的语句在有现实语境的条件下使用,该句的语言整体的各个成分之间,它与现实语境、其他认知机制之间形成庞大的复杂的互动网络,相互作用。在没有找到最佳含意之前,这个网络仍处于动态之中,添加和撤销某种含意都是可能的。

  (本文系2017中央高校基金课题(15LZUJBWZY14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