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修若:海外汉字学脉络研究有待加强
2017年09月12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2日第1290期 作者:蒋修若

  随着近代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国外学界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关注亦由来已久,版本、目录、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考证一直是海外汉字学研究的重点。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字书、韵书等小学类文献的整理、校注与考释;二是近代各国传教士所进行的历史文献、汉语汉字学习资料及基本工具书的撰写或翻译工作;三是普通文字学与海外汉字学对汉字进行的专门的理论探索。

  “域外汉籍”研究的兴盛,促使国内外学者重视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籍、汉文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以及海外学者对中国古籍进行的校勘选注。随着文字文献整理手段的日益进步,目前对海外文字资料典籍的全面搜集、分类整理、字料库建设、版本信息标注、原始文字呈现保真等研究已日臻完善。

  海外来华传教士收藏整理的近代刻本文献,及其所撰写的西学汉籍、汉外混编汉籍、基本工具书,反映出西方学界对汉字的早期接触过程与最初印象,亦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西方来华传教士在学习和研究汉语汉字过程中所编撰的各种汉语汉字资料,欧洲本土学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的阐释与论争,以及在二者影响下西方早期汉学的发端过程,都已有专门的断代研究。

  然而,对20世纪以来海外汉字学理论著作与论文的整理却相对缺乏,海外汉字学史的脉络不甚清晰,理论探讨显得不足。对国外学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观念递变的关注远少于文字材料研究。对于国外学界对汉字性质、字体、构形、字词关系、系统层级、发展规律等理论问题的讨论,目前仍缺乏系统的专题梳理与深入探讨。

  海外汉字学的学史整理与理论研究应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需要全面搜集理论研究的相关材料,并明确不同材料的种类、属性与特征。海外汉字学研究分专著与论文两种。论著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海外学者专门撰写或翻译的汉字学通论性著作,另一类是针对某一阶段汉字材料进行考释与分析,以上两类著作的作者多为海外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东亚研究或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其研究属于海外汉学的分支之一,具备较强的语文学传统,注重古文字材料,所呈现的角度与阐释往往同训诂、音韵、文献、历史等学科分支相结合。与前两者不同,第三类汉字学理论研究散见于普通文字学或世界文字学史著作中对汉字的专章阐释。研究者往往深受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影响,或同时精通楔形文字、埃及圣书字、日文等其他文字体系,因此更倾向于将汉字学研究置于比较文字学或普通文字学的视角下,以汉字作为一种代表性的文字体系,探索世界文字的共性与类型。这类研究大多涉及汉字性质、类型、构形原则等理论范畴的宏观研究,因此对文字材料与现象的关注相对不足。海外汉字学研究者对汉字性质、构形、起源等某一理论问题的单篇论文更是不胜枚举。了解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与特色,既有助于发现学术思想与观点的变化历程,亦有益于发现研究的共性与差异,提取理论问题与范畴。笔者认为,汉字性质、构形、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汉字发展规律是海外汉字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其次,应以术语为线索,研究汉字学相关外文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建设中西方文字学术语对比库。术语是学科发展完善的标志,理论研究的深入必然形成一整套独立完整的文字学术语。汉字学相关外文术语的整理,既能够概括理论专题与研究范畴,勾勒海外汉字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与脉络,发现其在汉字学研究过程的方法、思路、观点的变化;亦有助于呈现普通文字学、海外汉字学与中国汉字学的影响与源流关系。以汉字性质为例,海外汉字学界曾使用“图画文字”、“表意文字”、“词—音节文字”、“语素文字”、意音文字来指称汉字的性质与类型,其名称的选择与具体所指需要逐条进行辨析与梳理。

  再次,应归纳海外汉字学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与范畴。海外汉字学史涵盖汉字研究的多个范畴,如:汉字造字(个体字符的创制方式与书写过程);汉字结构(汉字字符的结构类型与形体特征);汉字功能(汉字字符的功能与记录语言的方法);汉字系统(汉字字符形成系统的机制);汉字发展(汉字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汉字传播(汉字传播用以记录另一种语言的变化与机制)等。这些理论专题都需要结合术语与不同论著中的阐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最后,应梳理海外汉字学研究方法、理论与观念的总体特征以及在不同时代的演变。早期的海外汉字学,深受“进化论”与“单线演变说”的影响。汉字被视为世界文字发展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是字母文字之前的阶段。近年来,将汉字视为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的观点已经为海外汉字学界所否定,构意与拼音文字“双线并行”,不同的语言类型决定文字特点的看法逐渐取而代之。而海外汉字学研究方法,近代以来亦经历了从主观印象、直接描写,到借鉴历史比较、系统论、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语言学方法,并最终产生独立方法体系的一系列变迁。

  海外汉字学理论研究材料的全面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术语整理、学史梳理与理论研究,对汉字学、普通文字学、海外汉学史的推进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既有研究初步呈现了海外汉字学史的缘起、发展与不同时期的特点。从历时角度观察,国外学界对汉字进行的描写始于传教士西文文献、考古发现;兴盛于世界文字学史的研究。汉字与字母文字的差异和递变关系,汉字的类型与特征始终是海外学者的共同兴趣所在。从共时层面看,海外汉字学的研究,由于学者的背景、方法各不相同,研究所关注的材料、所涉及的重点领域以及对汉字性质、构形、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观点亦呈现出不同的表现与特征。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华文教育视野下的汉字特点与教学研究”(FJ2015C19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13SKBS23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