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丽:“刻意隐喻理论”——隐喻研究的最新进展
2017年08月29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29日第1280期 作者:张建丽

  刻意隐喻理论以隐喻使用所激活的元语言属性为出发点,将交际维度吸纳于传统的隐喻认知范畴之中,建构了“语言、概念与交际”三维支撑的全新隐喻分析平台,旨在提取隐喻认知背后的精细化机制,实现隐喻认知研究的分科思辨与科学验证,并在跨学科背景下促进隐喻研究走向多元融合。

  随着近来语言研究的“认知转向”,隐喻研究也在悄然进行自身研究范式转型以及外延拓展。无论是传统修辞学研究的滥觞(20世纪30年代前),抑或语义学研究的增容(20世纪30 年代至70年代),还是当下的认知思维的全面介入(20世纪70年代至今),都表明隐喻研究必然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走向精细化演进阶段。布莱克、塞尔、戴维森等人在语言哲学的框架下的隐喻探索,以及莱考夫和约翰逊基于认知体验基础之上的隐喻思想,其共性均是将隐喻视为人类基本的认知与思维工具。隐喻所涉及的思维灵活性、认知意向性以及语言交际性等将成为后续隐喻研究所追踪的热点话题。刻意隐喻理论以隐喻使用所激活的元语言属性为出发点,将交际维度吸纳于传统的隐喻认知范畴之中,建构了“语言、概念与交际”三维支撑的全新隐喻分析平台,旨在提取隐喻认知背后的精细化机制,实现隐喻认知研究的分科思辨与科学验证,并在跨学科背景下促进隐喻研究走向多元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刻意隐喻理论是对于过往隐喻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其自身所蕴含的实证研究属性也能使将来有效的隐喻计算成为可能。

  核心概念:刻意隐喻理论的基本设定

  刻意隐喻理论总共涉及11个核心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组概念:隐喻、语言使用、话语、结构—过程谬论;意向、意识、注意;言辞、词语、映射、五步架构。第一组概念是刻意隐喻理论的本体论前提,交代了这一理论范式的具体对象(隐喻)、属性(语言使用)、场域(话语)以及陷阱(结构—过程谬论),反映了刻意隐喻理论同过往隐喻研究的继承关联与创新起点。第二组概念则是刻意隐喻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区分了容易混淆的三个概念(意向、意识、注意)。与传统隐喻研究强调自动性的“意识”不同,刻意隐喻理论将重心放在侧重主动性的“意向”之上。后续的理论发展也证明了这一必要性,即上述三个概念区分不清是大部分争议与批评的关键。第三组概念主要涉及刻意隐喻理论的方法论:无论是本体论的基本说明,还是认识论的重点阐释都必然以实时在线的“言辞”方式得以呈现,最终落实于具体的“词语”之上,其操作机制依靠的就是“映射”这一逐层聚焦的操作方法。刻意隐喻理论既尊重传统隐喻研究,又关注全新的研究视角。以第一个核心概念“隐喻”为例,刻意隐喻理论最为关注的就是“独立于语言使用之外并存在于思维当中的概念隐喻,是否可以通过在线跨域映射来驱动言辞产出与理解进而完成意义建构”。就此而言,其对于“刻意隐喻”和“非刻意隐喻”的区分与设定,不但是基于以往隐喻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聚焦与推进,也是自身理论范式的范畴分野与创新起点。

  主体原则:刻意隐喻理论的指导思想

  刻意隐喻理论自觉将隐喻作为隐喻来使用,其判断标准在于:观察语言使用中的一些隐喻需要在不同的所指之间完成在线跨域映射,且具有明显的元语言特征。因此,刻意隐喻理论的一个主体原则就是充分关注“注意力”,当且仅当其语言结构表明听话人必须把注意力从话语的目标域暂时离开,转而移加到隐喻相关表达所激活的源域之上时,当前隐喻才具有刻意性。这里有关源域的注意力假设是非常具体的:它把源域的指定表征形式当作话语处理过程中情景模式的一部分来处理。此时,源域所指就以话语关指对象的形式出现在注意力范畴之内,并且表现出诸如扩展性或新奇性等特定的语言、概念或者交际属性。可见,刻意隐喻理论特别重视语言使用中的元语用意识监控。与此密切相关的就是刻意隐喻理论的第二个主体原则:凸显隐喻作为语言使用者之间特定交际手段的人际功能,强调隐喻交际维度的重要性。在刻意隐喻理论看来,隐喻不仅仅涉及思维层面和语言层面,还涉及交际层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刻意隐喻理论能够把语言分析的“结构—功能”取向,与心理分析的“过程—结果”取向有机地整合为一体,无疑将有助于深入系统地刻画思维与表达当中隐喻性的连续性与分层性图景。因此,刻意隐喻理论具备超越以往隐喻研究范式的潜质。

  五步架构:刻意隐喻理论的方法指南

  为了提升自身研究范式的可操作性,刻意隐喻理论基于能够再现跨域映射的形式化思想,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五步架构”分析方法来识别与分析“语言、思维和交际”当中的隐喻现象,具体涵盖表层文本、深层文本、情景模式和语境模式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五步架构”的核心要旨在于它把言辞作为事件状态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类比而予以分析,其中具体事件可以作为情景模式(并且要么涉及目标域所指对象,要么同时兼顾源域和目标域所指对象)予以解读,进而激活语境模式的不同隐义。就其具体操作步骤而言,先后涉及“表层文本层面的隐喻相关词语识别→深层文本层面的隐喻相关概念识别→连接命题层面与跨域映射的开放性比较识别→情景模式层面的类比与所指识别→语境模式层面的隐含意义识别”五个步骤。鉴于当下认知语言学对于分析方法的重视并非十分明显,“五步架构”法从某种意义上提升了认知语言学分析方法的透明性与可操作性。例如,Pragglejaz 研究小组虽然试图将隐喻识别限定于词语层面,但因其取景过于偏狭而未能很好地处理隐喻生成的“间接性”问题,进而十分容易抹杀隐喻和寓言的区别——二者的目标域都存在于语言的概念层面。因此“五步架构”可以看作是对Pragglejaz 研究小组所提出的隐喻识别方法的一种超越与升级。再如,虽然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分别以蕴含和箭头的方式意欲揭示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所赋予的方法论关注并不十分显化,而这正是“五步架构”法意欲补足的重要方法论贡献之一。

  刻意隐喻理论的前景

  作为概念理论的增容版,刻意隐喻理论密切关注隐喻处理当中的比较或者跨域映射介入的时机与意义。刻意隐喻理论从未忽视概念隐喻理论,也没有完全反对它。相反,刻意隐喻理论同样关注“在心智模型建构与维系的不同层面上,隐喻表达在话语处理过程中的具体角色”。不可否认,刻意隐喻理论的确质疑潜意识隐喻用法的解释力,反而强调刻意隐喻的解释潜质,但这些都是对于当下隐喻研究现状的修正性与推进性努力。

  从刻意隐喻视角出发,重新审视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些证据,是这一理论范式的当下任务,并已被刻意隐喻研究的主要阵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隐喻实验室——提上了具体日程。经过国际学者之间针对该研究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几轮激烈论辩与交锋,目前刻意隐喻理论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研究优势更为凸显。有理由相信它在未来的隐喻计算、隐喻编程、隐喻标注以及隐喻提取等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领域将会发挥日趋重要的参考作用。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