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黎 陶家骏 :“谁都赢不了”的歧义分析
2017年03月14日 07: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14日第1166期 作者:杨黎黎 陶家骏

  关于中国的体育界,有网友调侃:中国有两大最没看点的球赛:一是中国男足,谁都赢不了;二是中国乒乓球,谁都赢不了。前一句指的是中国男足赢不了别的球队;后一句指的是别国队赢不了中国乒乓球队。“谁都赢不了”语表相同,但在具体的语境下却可以表达截然相反的两个意思。

  “谁都赢不了”其实是一个歧义句,有两种理解:1)(他)赢不了任何人;2)任何人都赢不了(他)。网友正是利用了该句的歧义来获得幽默、调侃的语用效果。类似的还有“这个人谁都不相信”,也是一个歧义句,有两种理解:1)这个人不相信任何人;2)任何人都不相信这个人。这类句子的歧义从何而来呢?

  歧义原因解析

  “中国男足,谁都赢不了;中国乒乓球,谁都赢不了”。两个“谁都赢不了”深层结构并不一样,经过了位移变换。简而言之,句子的歧义是由汉语为话题优先型语言和允许空主语这两大特点决定的。“中国男足”和“中国乒乓球”在句子的最前端,跟“谁都赢不了”用逗号隔开,读起来有停顿。这两个成分充当句子的话题,也叫大主语,是句子讨论的对象,比主语“谁”的位置还要靠前。

  “中国乒乓球,谁都赢不了”这句话省略了宾语,补充完整应该为“谁都赢不了中国乒乓球”,把“中国乒乓球”移到了主语“谁”的前面就变成了话题;“中国男足,谁都赢不了”,深层的句式应该是“中国男足都赢不了谁”,位移过程是先省略了原来的主语“中国男足”,再把作为宾语的“谁”提前,变成“谁都赢不了”,最后把“中国男足”作为话题,才变成了“中国男足,谁都赢不了”。

  歧义结构分析

  我们把这类歧义句看作一个结构:“话题,谁也/都(不)V”。“话题”是言者和听者共享的已知信息,是有定的,整句话围绕着话题展开论述。“谁”和“都/也”连用,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谁”不表疑问而表周遍性,即指在所涉及的范围内没有例外。这一结构中的“也”一般带否定式,很少带肯定式;“都”经常带肯定式,带否定式不多。“谁也/都”是一种全量肯定或全量否定的用法,指的是“所有的人”,例如“谁也没来”等于说“所有人都没来”;“谁都可以参加”等于说“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

  该结构中的动词必须是双向论元结构的,即既可以带主语也可以带宾语的动词,该动词可以同时涉及两个指人词语,并且两个指人词语既可以做施事,也可以做受事。根据语料统计,常常进入该结构的单音节动词诸如“看、见、理、听、怪、欠、爱、怕、惹、管、帮、让”等;双音节动词有“喜欢、了解、相信、通知、认识、结交、知道、畏惧、怀疑、举报、联系、接近、接触、熟悉、得罪、拒绝、反对、排斥、在乎”等。还有一些动补结构可以进入该结构的动词位置,比如“V不过”和“V不了”(“打不过”、“喝不过”、“赢不了”等)。由于语料中都有上下文的语境,这些动词在行文中并未造成读者理解的歧义。另外,该结构的肯定用法和否定用法不对称,否定用法要远远多于肯定用法。

  例外用法

  一些动词进入该结构则只有一种诠释,比如“他谁也不商量”。这个句子的解读只能是“他不跟任何人商量”。“商量”不能直接带指人的宾语,如果要带指人宾语必须使用“跟/和”等介词引入一个对象,比如我们不说“他商量我”,要说“他跟我商量”。“他谁也不商量”的深层句式应该是“他跟谁也不商量”,“商量”不能直接带宾语,不存在省略宾语的情况。“他谁也不商量”中的“他”是主语,省略了介词“跟”。这样该句只能解释成“他不跟别人商量”,不能解释为“任何人都不跟他商量”。类似的还有“结交”、“争论”等不能直接带指人宾语的动词。

  同样能够进入该结构,有些动词进入之后却较少造成歧义。比如“他谁也不指望”。这个句子虽然也运用了同样的句式,但是我们大多解读为“他不指望任何人”,而不是“任何人不指望他”。这是由于“指望”,特别是其否定用法,带无定宾语的频率比带有定宾语的频率要高。汉语中,语序是决定有定无定的一种方式,比如“人来了”和“来人了”。主语位置上的“人”是有定的;宾语位置上的“人”是无定的。无定宾语其实比有定宾语更常见。

  另外,把话题变成指物名词的时候也只有一种解读。我们所讨论的结构,其歧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句首位置具有施动性的成分所造成的。比如“他谁都不喜欢”。“他”有施动性,可以发出“喜欢”这种心理活动。如果没有施动性,就不会有歧义。比如,“变质了的食物谁都不喜欢”。“变质的食物”是非生命的,不能发出动作,因而整句话不会产生歧义。

  消除歧义的方法

  语法上消解歧义一般依靠变换句式,比如可以把话题放在宾语位置上“谁都赢不了中国乒乓球队”,或者使用中动句“中国足球队赢谁都赢不了”。

  在实际阅读中,读者也会根据相关背景知识加以解读。在本文开头的句子中,将“中国足球”和“中国乒乓球”放入话题位置,读者依据背景知识很自然就做出了不同的解读。

  依赖语境。利用上下文语境也可以消解歧义。诸如添加后续成分,在该结构之后再加一个句子,两者共用一个主语。比如“他谁也不喜欢,只喜欢我”。这里的“他谁也不喜欢”就只能诠释为“他不喜欢任何人”,这样才能跟后文衔接自如。

  改变话题。把话题变成指物的,比如“这个问题谁也不知道”,这句话就只能诠释为“谁也不知道这个问题”。

  还可以使用重音和停顿来消除歧义。比如“他谁都不相信”,重音如果落在“谁”,则诠释为“他不相信任何人”;重音如果落在“他”,则诠释为“任何人都不相信他”。

  巧用歧义妙处多

  中国男足,谁都赢不了;中国乒乓球,谁都赢不了。这句话之所以让读者叫绝,就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谁都赢不了”中的“谁”的周遍用法既可以指向“赢不了”的主语,也可以指向“赢不了”的宾语。同一句话,通过在前面添加不同的话题,就可以起到全量肯定或全量否定的效果,让人会心一笑。该结构类似的妙用还有,剩女产生的原因: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利用同样的语言形式产生不同的语义的还有: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单身人的来由: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女致电男友:我到芳村了,你快往地铁站走。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歧义是汉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不同的歧义有不同的原因,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语用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歧义是语言交际的障碍,影响了汉语信息的有效传达。针对歧义,一方面,我们要从语音、语法、语境、语义等方面限制它,排除歧义,保证交际的顺利;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利用歧义句,像双关、反语之类的修辞格就是巧妙利用语言中的“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歧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文艺形式的作品中,如小说、诗歌、笑话、小品、相声、谜语等。总而言之,语言中的歧义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在应用中趋利避害,为语言表达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