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价值
2021年03月08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8日第2120期 作者:文明华 康涛

  华侨华人是中国“一带一路”通道上传播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华侨华人武术社团是中国武术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华侨华人武术社团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体育界以此为基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武术交流合作,大力建设武术海外团体,充分发挥其“知文化、熟风俗、知人情、通外交”的独特作用,为此探寻华侨华人武术历史遗迹、开展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文化研究的意义深远。

  武术文化溯源

  追溯到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武术与民间结社产生密切关系,大批东南沿海地区武术人前往东南亚。根据王大海在1806年出版的《海岛逸志》,其中的《武乞氏》一节中写道:“武乞氏,居于望加锡……南洋诸国,皆习武艺,武乞氏为最勇。武艺精者,父母荣之,乡里敬之,尊之曰‘牛实地’,大好汉也……所以不论男女,十岁以上,则演习枪棒跳舞诸技,其枪法刀法,皆有教师秘传,其教之名色甚多,如太祖、达尊、猴拳、鹤势之类,故其武艺为南洋之冠,每扬帆海上,贼船遇之,莫不辟易,不受和兰(荷兰)节制,与盟约为兄弟而已。”这是南洋社会记载武术溯源最早的史料,其中太祖、达尊、猴拳、鹤势都是福建泉州一带的传统武术拳种。而从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传播到南洋社会也符合历史脉络,说明武术早在19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在南洋华侨社会流传,并体现技击防御价值。然而早期移民社会的华侨武术家为了生存,其武术主要以一种防身自卫的形式存在南洋社会。

  武术文化的传承

  随着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在东南亚的宣传与推动,华侨武术社团组织陆续成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20年上海精武体育会派出五位专使到新加坡推广中华武术,受到华侨社会武术人士的认同,由此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武术会馆、社团开始建立;第二次是1929年8月应华侨陈嘉庚先生之邀,中央国术馆福建永春分馆组成二十八人之“闽南国术团”,赴南洋巡回表演;第三次是1936年南京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率领五虎将领球队和二十名武林能手抵达新加坡与精武体育会联合举办“南北国术大会操”,被当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武术界认为是南洋群岛武术史上破天荒的创举,打破了新加坡华侨华人武术界抱残守缺的保守观念,促进了武术界的大团结。

  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迎来转变,武术社团组织应运而生且呈现多元化发展,以拳派、会馆、醒狮团形式得到迅速发展,如新加坡冈州会馆醒狮团、鹤山会馆国术醒狮团、星洲白鹤派体育会相继成立。1966年新加坡国术总会成立,拥有49个下属社团及武馆,成为当时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下属团体会员最多的总会。1969年新加坡举办首届东南亚武术邀请赛,迎来了新加坡武术发展的转折点,形成了以新加坡武术总会为中心的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竞赛体系。自1979年开始以新加坡国术总会为中心的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界派出访问团到中国,参加中国汉口、西安、天津、杭州、深圳武术赛事。1990年中国与新加坡建交,华侨华人武术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发展受到重视,诸多武术大事件促进了东南亚武术社团的发展。以新加坡武术龙狮总会为例,目前该组织拥有230多个团体,拥有国家级武术运动竞赛体系,形成了以竞技武术为龙头,将武术发展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商业化道路,实现了东南亚华人社会、企业、教育、社区共同支持武术发展的新局面。2019年8月,新加坡国际武术文化交流中心、新加坡国家武术龙狮总会、新加坡华源会联合举办“一带一路”新加坡国际武术文化节暨第四届新加坡国际武术邀请赛,吸引了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巴西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选手参加。目前,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侨华人武术文化体系。

  武术文化的特质及价值

  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文化是东南亚社会变迁中保留下来的武术族群社团文化,是一种以武术运动形式为载体的华侨华人文化记忆。它是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桥梁,成功地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而早期华侨华人为了将武术推向世界也作出了卓越贡献,背后默默奉献的华侨华人武术名家因特殊的历史背景传入东南亚,成为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社团中的文化传承血脉。随着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变迁,亟须对其名家名社名拳进行深入研究,如闽帮华侨武术名家干德源永春五祖拳流派及其中华国术协进社的个案研究等。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社团经历了社会变迁和多元文化冲突而保留下来,体现出中华文化在华侨华人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学界需要将华侨华人武术文化研究纳入中国武术文化研究体系,加大对特殊历史时期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史料的搜集,挖掘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互联网及科技手段制作影像数据库,再现华侨华人武术历史记忆,构建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通过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武术社团的研究,见证海外武术历史文化记忆,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维系华侨华人的族群特征和身份特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武术社团为纽带,通过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联系来加强及推动中华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与文化交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研究”(17CTY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体育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