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新报》与邱菽园的爱国情怀
2020年07月27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7日总第1975期 作者:高静平

  邱菽园系华侨巨商,也是新加坡早期华侨政治运动和文化事业的重要领袖及新闻业者。他出生于福建漳州。8岁时初至新加坡,后返乡读书应童子试,21岁乡试中举,次年会试落榜后绝意仕进。23岁闻父病急赴新加坡,此后一直寓居在那里,直至1941年病逝。身为一代商贾,邱菽园身居星洲,却心寄祖国。他早年曾散尽家财支持戊戌变法,并创文社、办报纸、印诗书,积极投身于政治、教育、文化等事业。作为侨寓文化的代表之一,邱菽园和他创办的《天南新报》成为当时新加坡文坛一颗璀璨的明珠,映射着众多侨寓南洋知识分子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救国之心。

  邱菽园创办《天南新报》的主要目的是宣传维新救国思想。如果说以左秉隆、黄遵宪为代表的清廷外派官员是以一种官方的政治心态去看待流寓地的社会文化,那么以邱菽园为代表的出生于中国、长期侨居异乡的“星洲寓公”们则是以相当于第一代移民的身份去体验、感悟在地的多元文化以及来自母国的感时伤怀。在此时空背景下,1898年创立于新加坡的《天南新报》自然不同于其时国内的《湘学新报》《知新报》等维新刊物,而是新一代华侨上下求索的创新产物,是国内维新运动与新加坡等地人民民主情绪相应和的结果,进而成为当时新加坡华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标志。

  《天南新报》之办报宗旨非常明确,“惟期于信息通灵,大开民智,辅翼我国家,宣扬我圣教,非徒囿于区区一隅闻”。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惊醒了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他们开始主张变法维新开启民智,上议政治之得失,下启国民之心智,继而达到保国保教之目的。而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浸透着中国古代儒士“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哲学、政治态度、生活作风和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代知识分子。这也是邱菽园反复强调“推君臣之义,行忠勇之道”的庙堂哲学的根本原因。当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之时,邱菽园意气风发,备受鼓舞,“拭目隆平,逾于饥渴,见诸公变法之奏,不禁跃如”(《天南新报》,1898年12月8日)。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他在《纪信》一诗中所写的“龙颜诳楚获全功,骨相难封到饰终。并世尤怜项子羽,远追虞舜亦重瞳”。邱菽园反复念及纪信舍身救主的忠君之义,与其说是受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之封建纲常的束缚,不如说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刚强不屈和舍生取义精神使然。即使目之所及,已是“连山断处见星洲,日过帆樯万舶收”,饱受羁旅之苦和莼鲈之思,然而他在民族危亡之际,仍然会挺身而出。

  《天南新报》一直提倡“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的爱国主义精神。邱菽园认为,各种斗争行动必须建立在“忠勇”之道的基础上,“忠勇”之道应该得到提倡,不义之勇应该被人唾弃;戊戌变法的失败验证了封建体制的腐朽,但戊戌诸君子皆是忠勇之士。《天南新报》当时连续发表了数篇评论文章,痛斥清廷对谭嗣同等人的迫害与杀戮。“野蛮之国,其残忍尚不至此,不意于中华见之……是诚无怪东西诸大国,咸以我国为无教化之国,而以野蛮待我也。”(《天南新报》,1898年10月26日)邱菽园不仅激烈批评发动了戊戌政变的、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还于1899年6月以新加坡商贾之名义,带头向光绪帝请安,要求慈禧交出政治特权,归政于光绪。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邱菽园被誉为“今世大仁侠之人也”。守旧派的愚昧、腐朽、顽固决定了整个戊戌变法的必然失败。以邱菽园为代表的新加坡华侨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天南新报》向民众传达了“中国不久必有变乱”的信息。

  就《天南新报》的文学性而言,邱菽园用豪放的诗风、言简意赅的话语,反复强调“谋自己之振作”,通过借古讽今和古今对比,充分发挥了旧体南洋文学强大的影响力。他早年发表在《天南新报》上的文章诗词,多以咏史为主,朴实无华又豪放不羁。虽然换了地点和时间,但仍在流寓之乡通过自己的文字指点江山,呈现出了满腔爱国情怀。项羽、郑成功以及福建水师的勇猛,昭君出塞的睿智,对刘濞动乱的不齿,都鲜活地寄寓在邱菽园的诗文之中,且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让流寓之地的文人骚客都能看到帝王将相的豪情霸气,激起每一个满腔热血的海外华侨的爱国斗志。通过写旧体诗,尤其是那些品评历史人物的咏史诗,邱菽园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着祖国所面临的问题,衡量着祖辈先贤的辉煌,希冀寻觅现实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精神家园。

  尽管《天南新报》在1905年即停刊,但其“新思路”为后世研究戊戌变法的海外影响留下了宝贵财富。那些挥散不去的故国之思、深刻动人的本土关怀,在《天南新报》中一次次得以体现。正如邱菽园所言,“星洲远隔重洋,不沾王化,俗尚之陋,地非诗礼之乡,然而陆机入洛,即多著作之才华;韩愈来潮,一洗穷荒之气”(《五百石洞天挥麈》)。走进邱菽园的世界,就如走进了中国与新加坡无数仁人志士维新图强的动态历程,对于后世关于侨寓文化,或者说流寓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意义。《天南新报》更是体现出了一群海外侨民在特殊历史时期对祖国爱恨交加的情感历程,可为海外华人华侨心态史研究提供原始素材。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