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社会思潮”的构成与趋向
2020年06月22日 09: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22日第1952期 作者:魏春洁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入社会经济与文化转型时期,原有的一元化社会结构被多元化社会结构取代,其作为社会意识集中体现的社会思潮也随之从唯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向多元化的俄罗斯“新社会思潮”。显然,这些“新社会思潮”或从原有的俄罗斯传统社会思潮脱胎而来,或适应社会转型时期新生于当下俄罗斯的社会机体中。俄罗斯涌现出的几种典型的“新社会思潮”及其趋向,将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俄罗斯社会的未来道路选择。

  第一,新保守主义社会思潮。俄罗斯社会思潮历来大都以保守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显然,这与俄罗斯的国家体制、民族构成、文化特质相关。纵使历史上如彼得大帝打开国门,俄罗斯也未能与欧洲国家彻底融合。这样,无论俄罗斯社会自我历史的发展进程还是与外界相交往总是显得步履维艰。俄罗斯新保守主义理论主张对俄罗斯社会进行渐进的温和的改良,并非要把新保守主义上升为意识形态,而仅限于人们的思维与意识。同时,新保守主义主张有限的现代化,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但要限定在维持国家与社会稳定、现有政治与生活秩序井然、内部与外部环境协调的基础上。这样,新保守主义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正如其著名代表人物阿列克谢·祖金所主张的那样:尊重差异性、宽容多样式。

  第二,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俄罗斯历来对自由主义报以异常审慎的态度,因为这一社会思潮总与西方世界关联。从19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派到20世纪末的新大西洋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总能找到俄罗斯社会转型期的“缝隙”并及时填补因俄罗斯社会动变不定而带来的意识形态“空白”。以往,人们多认为,所谓俄罗斯新自由主义指的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急骤转向西方私有化进行“休克疗法”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当然,这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并非全部。俄罗斯新自由主义有诸多表现形式,政治上偏向西方议会民主制,经济上奉行以市场为主体的自由主义经济路线,文化上主张多元文化并存的自由融合,社会生活上紧随西方国家的生活模式。在上述机制作用下,当前俄罗斯社会尤其在青年人中间形成一股强大西化趋向,这不单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外在形式上,更体现在俄罗斯普通民众的日常意识中。他们追求着同源文化意识认同、斯拉夫民族优越性的共同体认同、大众文化引领的新消费模式等,对“回归”欧洲充满渴望。当然,在俄罗斯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并非一直充满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可相融合。

  第三,新欧亚主义社会思潮。俄罗斯古典欧亚主义早已终结,这是以探寻俄罗斯历史文化特殊性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力图在俄罗斯确立一条非欧洲非亚洲的“欧亚洲”模式发展道路。当然,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欧洲侨民界的社会思潮大都停留在理论状态,影响亦十分有限。苏联解体后,极力确定自我历史文化认同的俄罗斯重新重视欧亚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于是新欧亚主义社会思潮诞生。古典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者都意识到,作为欧亚大国的俄罗斯走的是一条特殊道路。他们都把文化看成一种和谐个性的思想,在东正教信仰基础上对理想进行论证。他们有自身关于理想国家的学说。可以说,新欧亚主义社会思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统治阶层的决策。作为国家智囊团成员,新欧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杜金认为,俄罗斯政府的使命是引领俄罗斯走向一条不同于欧洲与亚洲的独特的欧亚模式之路。

  第四,新宗教意识社会思潮。俄罗斯传统上是一个宗教意识非常浓厚的国家,基督教尤其东正教占据了国民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原有的意识形态体系崩塌,在未能寻找到明确的文化认同的状态下,新宗教意识正逐渐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社会思潮渗透于国家与民众的政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当前俄罗斯的新宗教意识是一种自觉带有一定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意识。其次,新宗教意识主要以基督教特别是东正教意识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然不排除其他宗教形式对俄罗斯新社会意识构成的影响。最后,新宗教意识的目标是不使俄罗斯社会彻底回归传统、拒斥现代,而是思考俄罗斯宗教与现代化的融合问题。东正教的现代化体现在其正逐步成为俄罗斯社会机体的内在精神文化动力,凝聚俄罗斯民族“聚合”的精神资源。

  除上述典型的“新社会思潮”之外,当前俄罗斯出现的其他社会思潮也要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社会思潮已经确立为当前俄罗斯公认的社会文化认同形式,更不用说作为意识形态了。在俄罗斯所处新时期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的形势下,各种“新社会思潮”相互角力,但这也反映了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必将长期处于进程之中,寻找到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认同也并非一蹴而就。

  整体来看,俄罗斯对“新社会思潮”的探索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也没有完全融入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俄罗斯努力使其“新社会思潮”的确立有自身特质,这不单需要获得国内民众的认可,更需要得到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和民众的承认。

  (本文系2020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当代俄罗斯历史文化认同理论研究”(3072020CFJ13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