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青 程海燕:土耳其外语政策的东方转向
2018年04月16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16日第1431期 作者:吴长青 程海燕

  地处小亚细亚欧亚大陆板块交界的安娜托尼亚高原无论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塞尔柱王朝、奥斯曼帝国,还是在当下的土耳其共和国时期均承载着沟通东西方的使命。它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连接欧洲的重要中转站,以及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构想的重要节点区域。在土耳其居住的十多个民族拥有丰富的语言历史,近些年随着东亚的快速发展,汉语也逐渐成为土耳其重要的外语之一。

  土耳其外语政策的演变

  在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之前的七个多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着这块领土。从19世纪后半期,奥斯曼帝国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于1847年,颁布法令,规定适龄儿童要接受4年小学、2年初中的义务教育。这一时期,出于传播宗教和对外交往的目的,开始制定相关的外语政策,其政策分为“前学校教育阶段(1299—1773)”和“学校教育阶段(1773—1923)”两个时期。在“前学校教育阶段”,尽管官方语言是土耳其语,但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却是阿拉伯语和法语;在“学校教育阶段”,由于法语广泛运用于法律条款和商业文件中,法语因此成为第一外语。

  19世纪中叶,土耳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改革派为巩固奥斯曼帝国统治而推行的坦齐马特改革运动,也被称为“仁政改革”,是奥斯曼帝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政府开始推行教育的西方化运动,外语教育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外语正式被引入基础教育。其中,1868年9月,伽拉塔萨瑞学校率先在初中阶段引入外语教育成为标志性事件。在随后的时期,除法语之外,德语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1908年,法语在所有的学校成为必修课,英语和德语成为选修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校开始讲授英语。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的初期,为全面推动现代化,政府启动了一系列包括社会、文化、教育在内的西化改革,语言是其中的重点。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凯末尔一方面推行了母语——土耳其拼写法拉丁字母化的文字革命,使用上千年的土耳其阿拉伯文拼写规则就此终结,改革后的土耳其文由29个拉丁字母组成,拼写更接近欧洲拉丁语系的英文、法文和德文;另一方面,在外语政策上,凯末尔也进行了系列的西化改革,自1927年起,学校禁止讲授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以欧洲语言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来替代。

  1997年,土耳其将义务教育由过去的5年延长到8年。对外语教育而言,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是外语必修课开设时间由原来的初中提前到小学四年级。四、五年级外语课程设置为每周2学时,六年级至八年级则一周4学时,从四年级到八年级,外语教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部分。为支持外语必修课的开展,土耳其教育部规定: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可以开设第二外语,初中可以开设第二外语必修课,也可以开设外语选修课,教学时数由教学委员会根据学校和班级类型决定,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额外开设外语课。到2005年,第二外语课成为普通高中的选修课,在外语学校则是必修课。

  亚洲语言在土耳其逐渐受欢迎

  现代土耳其的外语政策经历了由全面“西化改革”到“向东开放”的趋势。接受过西式教育的凯末尔通过推行“激进世俗化”政策,立志建立一个强大的文明、民主、发达的现代土耳其。单就外语政策而言,土耳其对欧盟“多语化”政策持认可态度。2012年,土耳其教育部改革义务教育年限由8年延长至12年,其中,外语授课的时间提前到小学二年级,以适应欧盟的外语政策。但事与愿违,土耳其历经三十余年的入欧谈判,仍未加入欧盟。

  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2002年赢得大选以来,土耳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土耳其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其固有的历史文化意识和伊斯兰认同得以迅速复苏,土耳其国内政治的发展变化以及土耳其周边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构成了土耳其“向东开放”政策的内部驱动力;另一方面,土耳其长时间入欧谈判的受挫,让其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和“沉默的耻辱感”,构成了土耳其“向东开放”的外部因素。

  土耳其外语政策“向东开放”的趋势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亚洲语言尤其是汉语、日语、韩语及其文化在土耳其渐次兴起,逐步改变土耳其教育体系中英语一语独大、西方文化独大的局面。以汉语为例,土耳其教育部于2005—2006年度正式将汉语列入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语言课程,2007—2008年度,土耳其已有7所职业高中成功开设汉语必修课。2008—2017年间,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4所大学:中东技术大学、海峡大学、奥坎大学和晔迪特派大学分别同国内的厦门大学、上海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及南开大学合作开设了土耳其的4所孔子学院,其中,中东技术大学和海峡大学是土耳其最负盛名的公立大学。早在2008年,土耳其政府就提出了“中间走廊计划”,这与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随着近年来中土高层互访更为频繁,中土两国语言文化机构不懈努力,汉语及中国文化推广在土耳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汉语已成为土耳其公立高校中除英语以外最受欢迎的外语语种,一大批高层次的“新汉学”土耳其博士生赴华留学。第二,土耳其语及土耳其文化呈主动“向东开放”趋势。土耳其通过自身与中亚国家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历史渊源,主动出击,积极开放,力主与在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突厥语族国家建立“突厥语国家联盟”。一方面,土耳其向中亚国家施以教育文化援助,开设土耳其语学校。派遣土耳其语教师赴海外讲授土耳其语、传播土耳其文化,这一机构目前在海外包括东亚日本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设立了文化中心;另一方面,土耳其政府还通过提供奖学金计划,接纳亚洲尤其是中亚国家留学生,主动架起土耳其与东部中、东亚国家语言文化交流的桥梁。

  抓住机遇 优化汉语传播方式

  土耳其外语政策“向东开放”的当代趋势和特征,为我国推动汉语及中国文化在土耳其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第一,应充分利用土耳其语言政策“向东开放”的历史时机,积极拓展传播的途径。在进一步巩固当下汉语课程在土耳其高校开设呈逐步上升态势的基础上,积极在土耳其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我们大胆预言,未来汉语在土耳其一定会和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一样,获得在土耳其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同等地位。其次,要充分借助土耳其政府近年来与中国交流合作的迫切需求,积极利用汉语及中国文化作为润滑剂搭建与土耳其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土耳其本土友好人士特别是旅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中国少数民族华人华侨在语言、心理和文化上的优势,助推土耳其共建“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丝路。

  第二,应充分把握中土文化交往升温的良好契机,加大土耳其语人才及土耳其本土汉语教师培养的力度。海外汉语教学及中国文化推广的最大困难主要是“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问题。在土耳其中小学的汉语教学中,教师问题排在困难之首。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不懂土耳其本土语言的汉语教师凭借第三方语言(英语)在土耳其教授汉语实际是非常困难的,效果也往往欠佳。尽管土耳其部分高校,如:安卡拉大学中文系,在过去十多年培养了少量汉学专业毕业的本土汉语教师,少量旅土华人也逐渐活跃在土耳其大中小学的汉语课堂,但本土汉语教师的缺口依然非常巨大。通过加大国内土耳其语专业的外派汉语教师或志愿者能一定程度上短期解决土耳其汉语教师匮乏的局面,但在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在土孔子学院及本土高校汉学系的帮助下,为本土汉语教师提供平台,培养更多的优秀本土汉语教师才是解决这一窘迫局面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海外合作孔子学院从业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量维度研究”(17Y09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