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绩竹:中世纪英国保护主义研究的启示
2017年06月05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5日第1219期 作者:赵绩竹

  【核心提示】保护主义先于重商主义存在,且从前者走向后者;中世纪晚期英国保护主义增强了英国人的民族排外意识,一时间经济民族主义弥漫全国,经济民族主义涌动之暗流,客观上促进英国经济发展和助推了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成长,但也受到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一定程度的抵制甚至报复。

  当今,贸易保护主义有回潮之势,全球化浪潮出现一定的波折。强化对历史上保护主义政策的研究,探索其产生、发展的根源以及相关研究变迁,对于推进全球贸易自由与繁荣理论意义重大,在这方面,回溯包括对中世纪晚期英国、欧洲保护主义的相关理论研究不无启示作用。而且,对于寻找应对当今出现的全球化逆流及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等也能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中世纪晚期英国保护主义盛行

  纵观英国早期经济增长的漫长历程,尤其在羊毛、呢绒贸易和呢绒工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无不烙有保护主义的深深印痕。英国保护主义产生于14世纪中叶,基于城市内部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的自我保护而集合起来的城市政策,由王室实施于更广大的领土范围时,遂上升为国家保护主义。另外,从政府干预经济能力上看,中古晚期欧洲各国王权普遍羸弱且分散,比较而言,英国王权强大,政府干预经济范围广、力度大、效果明显,因此保护主义才在英国得以较好地生长和推行。此外,英国特殊的岛国位置、资源禀赋、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亦有一定影响。

  保护主义先于重商主义存在,且从前者走向后者;中世纪晚期英国保护主义增强了英国人的民族排外意识,一时间经济民族主义弥漫全国,经济民族主义涌动之暗流,客观上促进英国经济发展和助推了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成长,但也受到当时欧洲其他国家一定程度的抵制甚至报复。反之,英国民族国家日趋成熟又进一步强化了以保护主义为主要特征的重商型政策的推行,二者相辅相成,收到客观实效。

  较之同处于“原发性”行列的西欧诸国,英国社会和经济变迁更加深刻而全面,且特征明显,与其适时推行的保护政策不无关系,与欧陆各国相比,英国不但推行保护政策较早,而且较为成功,各项保护性政策措施,客观上有效地刺激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助推了社会转型,在由农本向重商的重大转变过程中适时调整的各项经济政策也是英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晴雨表。因而,英国保护主义颇具范式性和代表性。

  相关研究成果丰硕

  对英国中世纪保护主义的经济史研究从19世纪中期开始兴起。1867年,英国涌现出以坎宁安、阿什利为主要代表的一批年轻经济史家,在大学开设经济史课程,为英国经济史教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坎宁安在《英国工商业的增长》一书中集中考察了英国的早期工商业,并揭示了经济增长的政策诱因。该书认为,爱德华三世时期针对本国工商业做出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变化,目的就是对本国工商业加以保护,保护倾向开始显现。其对当时经济史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同期的阿什利也颇具影响力,其代表作《英国经济史及其学说导论》,通过分析市镇政策的颓废、毛纺业早期发展、初期外国工匠移入、英国商人崛起、商业资本运作模式等,佐以丰厚史料说明政府一以贯之的保护性法令法规,阐明国家保护政策是由城镇政策延伸并施行于全国范围内的,该著被看作“英语诸国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里程碑”。进入20世纪,英国经济史研究表现更为活跃,领军人物是乔治·昂温,其研究中世纪晚期英国商业发展的力作《爱德华三世治下的贸易与财政》,凭借其研究成就在经济史领域独树一帜,且从者如云,但也因其极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观点而一度蒙垢。

  从20世纪50年代始,大量新作陆续面世,如波斯坦和爱德华·米勒合编的多卷本《剑桥欧洲经济史》,其卷二、三对中古晚期英国政府保护主义政策论述直接且全面。其中卷三着重对欧洲主要国家加以比较,在英法经济政策比较中,因易于解读出英国政策的保护性特征似乎更加彰显;另外,在波斯坦的《中世纪的贸易与财政》、爱德华·米勒和约翰·哈彻合著的《中世纪的英格兰1086—1348年,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劳埃德的《中世纪英国的羊毛贸易》等著作中,各种“保护”迹象亦依稀可见。经济史家博尔顿的《中世纪英国经济史1150—1500》为我们展现在欧洲复杂政治土壤下英国保护政策的生长,深入浅出,令读者一目了然。约翰·克拉潘的《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从最早时期到1750年》,虽史料不多,却有纲举目张之效。

  对中世纪晚期英国保护主义政策的研究,属于欧洲经济史范畴,更侧重于对外贸易政策史。经济史研究之英国范式也对美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美国汤普逊的《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及其续篇《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经济史中的国别研究,即将一国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如利普森3卷本《英国经济史》,成为英国经济史研究的权威之作,为多数英国经济史研究者以及在校学生所青睐。经济史中的专史,如艾琳·鲍威尔的《英国中世纪羊毛贸易史》,至今仍是研究英国羊毛贸易学术价值极高的专著。在研究热潮高涨过程中,在异国经商的所谓陌生人、外国人尤其是在英国的外商及其经济活动备受关注,外商的法律和经济地位及其在英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如艾丽斯·比尔伍德的《在英国的外国商人——他们的法律和经济地位,1350—1377年》具有代表性意义。

  贸易保护主义研究的现实意义

  回溯国外对英国保护主义及经济史的研究,可以看出若干特点并对我们深化相关研究有启示作用。

  第一, 西方学术界本土经济史研究视野广阔,成果丰硕,门类齐全。除经济—社会史外,思想史、学说史、法律史也都与保护主义密切相关。如埃里克·罗尔的《经济思想史》、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等,均为相关研究必读之物。

  第二,西方学者特别注重原始资料的整理、编纂与保护。由克拉普、道格拉斯等编著的大型《英国历史文献》,以及自13世纪晚期以来国王敕令、海关档案、议会和财政署卷档等,这些都是中世纪晚期英国与“欧陆国家”保护主义政策比较研究赖以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第三, 专门史研究尚待挖掘。尽管有关中世纪保护主义的研究领域比较广阔,成果丰硕,但中世纪晚期欧洲保护主义专门史著述较为稀缺。

  第四,欧洲中世纪晚期保护主义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中世纪晚期保护主义政策研究主要以英国的羊毛、呢绒贸易和呢绒工业发展为载体,以英国商人阶层崛起和商业资本成长为主线来展开,有助于对现代保护主义推本溯源。缘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强化了国外学者对经济史、特别对中世纪欧洲经济史的关注,在当今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泛潮的背景下,加强对中世纪英国及欧洲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终结、影响的研究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五,对深化国内相关学术研究及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中国学术界对英国中世纪保护主义及整体经济史的研究起步早并取得相当成果。英美学术界对中世纪保护主义的全面深入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视域、思考方法、成果传播等对于中国学术深化和创新不无启迪作用。英国及欧洲中世纪经济学研究迄今尚存的不足及缺陷,也为中国学术界以不同史观和视角开展研究、提出新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成果提供了突破点和机遇。相关研究对中国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英国保护主义政策绝大多数以法令法规形式出台,对于我们完善法制体系建设,依法治国,建设新型法制化国家,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世纪晚期英国与欧陆国家保护主义政策比较研究”(16BSS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