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翻译作用 促进文化交流
2016年10月10日 08: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10日第1062期 作者:李俊升

  一国有一国的语言,而各国的语言又都具有不同的魅力,正如西方谚语云:“造化西班牙语是与上帝对话的,法语是与国王讲话的,意大利语是与恋人私语的。”而英语也是魅力无穷的,歌德曾说自己读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像盲人忽然恢复了视力一样。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亦曾经写道:“俄语本身蕴含着西班牙语的华美、法语的铿锵、德语的洪亮、意大利语的温柔,就其表现力来说还有希腊语与拉丁语的那种出乎预料的丰富多彩和震撼人心的简洁。”而在形容中文的魅力时,陈寅恪说得更绝妙:“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语言之所以魅力无穷,那是因为哲学有哲学的语言,科学有科学的语言,文学有文学的语言,音乐有音乐的语言,日常生活也有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既有区别但又无时不在进行着言之有物的对话。

  在古代,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民语言互不相通,当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相遇时,往往会通过手势和肢体语言自发地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人们慢慢地开始了力所能及的语言交流和有限度的合作,再到后来,随着一批智者的逐渐出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合作也开始了,为了使这种合作能够顺利进行,那些翻译家们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带一路”建设语言障碍突显

  好的翻译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我们当今的时代所亟须的。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为了更好地保障其实施,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翻译队伍。因为拥有高素质的翻译队伍不仅有助于切实推动我国经典作品的对外译介工作,使外国读者能够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也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使用多种不同语言的国家与我国开展文化交流,加深人民间的互相理解和情谊。

  那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的语言分布状况如何呢?

  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欧亚大陆地区,以彼得·萨维茨基和尼古拉·特鲁别茨柯依等为代表的俄罗斯欧亚主义理论的创建者认为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浑然一体的独特的文化世界。在这一地区生活有属于乌拉尔语系的芬兰族和萨莫耶德人,主要包括爱沙尼亚人、卡累利阿人、芬兰人和分布在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及西伯利亚西北部的萨莫耶德人;属于斯拉夫语系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属于突厥语系的土耳其人、吉尔吉斯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等;使用蒙语的蒙古族、俄罗斯卡尔梅克人和布里亚特人以及使用满语的中国满族和已经全部俄罗斯化的纳奈人和通古斯人等。此外,还涉及使用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语言的人群。

  而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地区,我们也可看到当地普遍存在着语言种类繁多,官方语言与民间语言并存的现象。在东南亚这样一个地域范围有限的区域,容纳着如此众多的语言和方言,而且这些语言和方言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别,可以说构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语言博物馆”。

  以东盟为例,其成员国在语言方面均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国家在官方语言方面,不仅都具有多语并存的特色,而且都与英语和汉语存在一定的联系,吸收了一定数量的外来词汇。东盟10国中,每个国家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官方语言: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印尼、柬埔寨、泰国有三种官方语言,越南、文莱、老挝有两种官方语言。

  “一带一路”沿线有如此丰富的语言资源,以及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各民族文化,正迫切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多语种翻译人才,助力有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翻译工作者需加强专业修养

  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普希金曾说:“翻译是运送文明的驿马。”这既是对翻译所从事的工作和获得成果的高度赞扬,也为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追求目标。

  古罗马时期修辞学家朗加纳斯曾说:“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我国亦早有“言为心声”之说。翻译家一旦对某部作品产生了共鸣,往往会欲罢不能地迸发出着手进行翻译工作的冲动。那么,该如何使译作达到“达”、“信”、“雅”呢?在这方面年轻的翻译工作者应该学习鲁迅、林语堂、郭沫若、钱锺书、傅雷、戈宝权等翻译家分享给后来人的宝贵经验,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指引。为了做好翻译工作,我们往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需要瀚如烟海的词汇储备。无论翻译以何种语言撰写的杰作,都需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如果想深入作品,那就要尽量地与浮在作品表面的东西拉开距离,要捕捉最主要的精髓:逮其思想、摸其风格、扬其激情。翻译的工作不应是用单词复原另一个单词,而是要准确地转达原文想要的效果,译者不仅自己需要能够与作品达成默契,还要让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让读者感受到原作者内心的呼唤,达到应有的情绪状态。翻译的效果应该是让译文与原文同步合力来抚慰读者的心灵。

  第二,为了吃透原文,也为了保险起见,译者就要翱翔得更远一些。在这方面,苏联时代的文艺理论家科·丘科夫斯基堪称榜样,因为他完全了解自己在翻译什么,他从来不“贪污”作者的任何原意。他撰写的《翻译的艺术》已成为传世之作。还有一位典范就是俄罗斯翻译家尼·柳比莫夫。他也是非常严格的艺术翻译高手。对他而言,忠实于原文是必须恪守的艺术道德准则,就像鲁迅倡导“决不欺骗读者”一样。丘科夫斯基和柳比莫夫都通过发挥炉火纯青的翻译功力,将西欧经典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升华到了相当的高度。通过拜读像他们这样的翻译大家的作品,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体会到,翻译不能光看技术如何,不能只看是否掌握了有关语言,更主要的是要看是否有鉴赏力和结构感。

  第三,译者需要在完全掌握语言的精髓、真正理解文章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而不能像鲁迅曾经批评的那样“翻开第一行就译”。

  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词汇储备,也要有广博的知识,特别是要有与想要翻译的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翻译的时候不仅要传达有关作品的表面意思,也要让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因为经典的作品所体现出的内容往往远远超出其文字本身。恩格斯在“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的信中就做了最好的论证,他认为巴尔扎克“汇编了一部完整的法国社会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诸如革命以后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加在一起还要多”。这充分说明文学作品也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作用。而目前,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的出版种类、发行数量和传播效应,就可以看出,中国经典著作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人民实现心意相通的道路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博古通今、厚积薄发,把认真咀嚼体会后的真知灼见娓娓道来,让读者读得轻松、有所收获进而爱不释手、废寝忘食,以至于“耕者忘其犁”。

  此外,为了做好翻译工作,翻译工作者还需要多阅读有关经典理论作品,例如弗拉基米尔·达里等人的作品,而语言丰富多彩的经典作家,如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人的作品也是翻译工作者需要多阅读和铭记的。

  注重培养汉语翻译人才

  在当前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们除了要大力培养本土翻译人才以外,也要注重发挥外籍人才的作用。

  第一,建立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翻译人才库。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建立起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网”译者人才库,但外籍译者的比例还很少。

  第二,设立基金积极支持国外从事中文作品外译工作的翻译家。有关机构可以定期邀请外国翻译家来中国访问交流,与中国作家面对面地对话沟通。如果条件允许,要让译者尽可能地深入作家所描写的那一方水土,吮吸其营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直观感受以及第一手资料。

  第三,建立高效透明的网络平台。实现本土作家和翻译家、外国翻译家、编辑、出版社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翻译质量,推出精品。要重温鲁迅的“翻译的不行,大半固然该在翻译家,但读书界和出版界,尤其是批评家,也应该分负若干的责任。要救治这颓运,必须有正确的批评,指出坏的,奖励好的,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

  第四,设立专门针对文学外译的翻译奖项,以奖励优秀的外国翻译家。戈宝权文学翻译奖为培养我国的翻译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等奖项在奖励中国翻译家的时候也要关心外国翻译家,鼓励外国翻译工作者从事中文著作翻译工作,从本土化的视角,向其母语国家的人民介绍中国经典著作。

  此外,为了使翻译工作能够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我们还应该陆续搜集、整理并出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辐射区域的各种语言研究丛书,让各国人民渐渐真正实现民心相通。同时,也要考虑改善翻译从业人员的待遇和处境,以及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到翻译行业中来,培养出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能力的外向型人才,从而实现鲁迅所言“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倡,决不可压抑了一面,使创作成为一时的骄子,反因容纵而脆弱起来”。

  钱穆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国史上,文字和语言的统一性,大有裨于民族和文化之统一,这已是尽人共晓,而仍应特别注意的一件事。”“要明白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扩大在广大的地面上,维持至悠久的时间,中国文字之特性与其功能,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亦当让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其磁石般的魅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