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样的美育或者美学概念,核心首先是引导人们能够“看”到美。关于如何能够“看”到美和进行美育,柏拉图的对话里有两个方法:渐进和突进。渐进的途径在其《会饮篇》中有精彩讲述。《会饮篇》一般被认为是柏拉图写的最美的对话,其主题是美、爱和理念。柏拉图假借一个智慧人物“第俄提玛”对美的体认进行了深刻阐释,告诉我们必须从浩如烟海、瞬息万变的个体美之中抓住美的本相,从速朽的特殊美中孕育出自如之美、永恒之美。
“第俄提玛”式美的体认
第俄提玛教诲柏拉图说,体认美要“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她认为,体认美是渐进的、阶梯式的,就像是爬楼梯,一级一级地爬,姑且称之为“第俄提玛”式美的体认。
第一级:体认美要“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就是我们生活世界里最常见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山川湖泊、春花秋月、日落星亮、刮风下雨、炊烟鸟鸣……并不是生活以外的神秘存在。
第二级:体认美要“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就是指从我们生活中的一株小草,到一朵花,再到一只小猫,再到天上的一朵云彩、一栋房子……这里的“两个美形体”并不是限于“两个”,而是从一个具体的事物(草)到其他的具体事物(花、动物、云彩、房子等)。因为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美的性质,认识了一个事物美的性质,也就触类旁通地认识了所有事物的美的性质。
第三级:体认美要“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贯穿下来的。认识了“两个美形体”就能够认识“全体的美形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俄提玛说的“美形体”,仍然是具有美的性质的具体事物,是可见的,如一株草、一朵云、一座山等,这些事物存在于感觉世界,不是存在于理念世界的美的理念。
第四级:体认美要“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美的形体”仍然是具有美的性质的具体事物,是感觉世界的可见的一株草、一朵云、一座山等,“美的行为制度”则是抽象的美的一种显现,虽然抽象,但仍然是行在人世间的美。
第五级:体认美要“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在这里,“美的学问知识”是指一个人如要达到“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必须有哲学的训练,第俄提玛对柏拉图的美育训练实质是哲学训练。在《理想国》第七卷中,苏格拉底、柏拉图设定的算术、几何、天文学与谐音学四个教育科目,其目的在于发展思维,通过对数目、图形、空间、乐音之间关系等的沉思玄想,领悟存在于理念世界的永恒真理。学习它们不是为了实用,尽管也考虑这些学科的一些实用价值,如在战争中,几何学知识可以用于安营扎寨等,但这些学科只是哲学的序言,比如柏拉图学园门口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从科学到哲学,也就是从具体的数字、图形、天宇星空和声音上升到只有灵魂的眼睛才能看见的理念世界,“最后能用纯理性来掌握‘善’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只是一个人形成美或看见美的理念训练,仍然没有正式进入理念世界,人还是在感觉世界之中接受教育。哲学是能够看到理念的学问,因为能够从事“美的学问知识”的人具有高贵的灵魂,要能够看到理念世界的真善美。
第六级:体认美要“从各种美的学问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此时,从具有美的性质的具体事物上升到理念世界,看到的是纯粹的美。对美的认识就达到苏格拉底说的“彻悟美的本体”。至此,体认美不必再借助于美的影子。只有美的本体、美的理念是至善至美的,没有任何缺陷,不生不灭。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灵魂已经转向,即从感觉世界上升到理念世界了。
“第俄提玛”式美的体认与一般教育中“循序渐进”“下学而上达”的意境殊途同归,形式上显现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体到一般的基本过程,目的皆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生命境界的无尽提升,以便迈入超越本体、跨越人事、洞悉天理的自由与永恒之境,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向美而生的人生目的。
从个体之美到永恒之美
柏拉图曾说,对美本身的观照是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但是,一般人无法体认到美的本身及永恒之美,因为大部分人一出生就被束缚在柏拉图描绘的“洞内”,或耽于眼前表象,或碍于具体事务,或惧于未知之险,真正“生而知之者”多为先知、圣人、哲人。那么,我们如何能够体认到美的永恒之境呢?中外的先知先觉者给出的途径便是“教育”。柏拉图把教育视为一门媲美于兵法、政治的最重大、最美好的技艺,其最为讲究的便是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从第俄提玛对美的体认中,我们将美育训练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从认识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人是躯体与灵魂的混合物,人进入理念世界,在于躯体与灵魂的分离:躯体在感觉世界,灵魂上升到理念世界。教育正是灵魂从感觉世界上升到理念世界的途径,柏拉图称之为“灵魂的转向”。人首先是以躯体方式存在的,人通过感觉器官感受世界:眼睛看世界,耳朵听世界,鼻子嗅世界,舌头尝世界,等等。美育在于教育我们认识这些事物的美的属性,如一朵花具有颜色、形状、味道、重量属性,等等。带领儿童与青少年去感受自然、感受野外、感受社会,在美育的意义上,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与青少年去感受世界、发现世界的美。
第二,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将具体事物转化为“美形体”。感觉世界中的事物,在一般的眼光下只是一个一个的事物,如房子、道路、树木、花草、云彩等。当我们用美育的立场看待它们的时候,就要把它们转化为美形体,就是把它们看成是附丽着美的形体。譬如中国山水画中的“石头”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具有“美学意义”的石头,其中渗透着中国人闲适的生活美学意义。所以,一片树叶、一株小草,在美育立场上都不再是原来的树叶、小草, “即使我是一株小草,我的心里也充满阳光”。
第三,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美的外在显现到美的内在显现的教育。美育必须达到不能直接外在显现的境界,能够认识美的行为制度,如人性美、制度美、礼仪美等这样的美的内在显现。这些具有美的性质的事物或者活动是内在显现的,不像一片树叶、一株小草、春花秋月、日升星落那样可以外在显现。
第四,美的学问知识:美只是具体事物的一个属性。风靡世界的哲学史读物《苏菲的世界》中的14岁少女苏菲放学回家,在她自己家的信箱中先后收到神秘的信,信的内容很简单:“‘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恰是哲学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这个境界,实际上是要将儿童与青少年的灵魂从感觉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提升到只有理念世界的哲学训练中。这需要儿童与青少年有比较强的抽象思维。
第五,彻悟美的本体:灵魂与躯体的分离。这个境界的美育已经形成了哲学思维,躯体仍然在感觉世界,灵魂却已经高高飞跃于天上的理念世界。
经此五个步骤领悟的美是永恒的,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面美、在另一面丑,也不是因人而异,对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丑。不仅如此,这种美并不表现于某一副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某一个别物体。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远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