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歌在新媒体时代随风荡漾
2022年04月20日 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0日总第2391期 作者:叶静 冯建章

  三亚疍家人是个古老且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神秘族群。自清初以来,他们已经以疍家篷的方式留居于三亚各湾区,“居之船,耕于海”,随着季候鱼群的汛期不断迁徙于海南岛周边海域,甚至远达东南亚各国谋生。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三亚文化的起点是一个小渔村,三亚疍家是这个小渔村的主人。2021年,三亚疍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三亚挖掘疍家文化的成果之一,也是疍家文化进入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构视域的标识,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力”。三亚要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和国内外影响力,需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挖掘自己的历史,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质。在利用现代音乐手段强化疍歌的“可接受度”,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疍歌推广的同时,还有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扩大疍歌的国内外知名度。

  三亚疍歌在现代文明传播中的困境

  疍家人以水为家,起始于江河,终于大海,在水域有着千百年的漂流史。因为不同海域人文、地理和气候的差异性,形成的不同风格、独特迥异的疍家歌谣,在广东中山、广西平乐、海南三亚等地流传。疍歌通常用粤语演唱,又被称为疍家渔歌或咸水歌。

  史料记载,海南三亚一带的疍家人明清时期就已经存在,三亚疍歌表达的是疍家人对各种社会形态的生活与生产的叙事,内容丰富多样;其语言以几近于粤语的疍家白话为载体,富有独特声调;其曲式结构常为单乐段,四个乐句为一个乐段,常用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其声调有“四调五唱”之说,不同风格的调声表达了不同含义:最常见的是以叙事为主的白啰调;古老罕见的木鱼诗调,一般多为老人传唱;在婚庆和丧礼场合中演唱的叹家姐调;体现劳动场景的咕哩美调。因叹家姐调中有两种唱腔,所以称为“四调五唱”。这“四调五唱”是研究、转化和传播疍歌的前提与基础。

  一个地域的民歌是千百年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情感传递的特殊范式,是跨语言、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文化传播窗口。三亚疍歌散发出的独特海洋“牧歌”气息,表现了疍家人与风浪搏击、英勇进取的精神,是三亚市的传统音乐。三亚疍歌是热带海洋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三亚疍歌的“原生性”与进取精神,可以为三亚城市和旅游文化增添活力,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它能超越地域、民族的局限。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地方音乐普遍面临传承断层,疍歌传承也不例外。疍家传统中有所谓“七不准”风俗,其中就包括“不准读书”,这导致疍家人多不识字,漂泊的环境也实在不适宜读书。疍歌传承单靠老一辈人口口相传或即兴表演,没有曲谱记载,而且疍家人的历史、生活等文化样态也因缺少文字整理,迅速流失,以致与三亚疍歌攸关的优秀成果几近于无。从音乐学的学术视角审视,一种表演形式的民歌体系,如果长期处于没有清晰概念认定的状态下,对于自身的发展传播与研究是不利的。

  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与其他非遗保护一样,疍歌发展受“原真性”和“专业化”两种倾向影响,未能与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企业以及潜在受众人群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处于散沙状态,呈现出零散化、个体化、疍民化的特点,导致其“文化力”没能被挖掘出来。

  如今,经过三亚疍家文化馆和海南非遗职能部门的努力,疍歌进入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疍歌作为一种“声音符号”也逐渐进入了三亚城市文化与旅游文化建构的视域,其研究与传播的热度显著提升。但是,至今疍歌的改编与创新原则在学界还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认同机制,这影响到了三亚疍歌的开发和利用。毋庸置疑,疍歌需要“原真性”保护,需要学界进一步挖掘整理,让疍家人更好地传承疍歌,让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欣赏疍歌,但只有经过大众化,才能使疍歌具有更为广泛的受众。为了提升疍歌的影响力,提升三亚城市的品格及三亚旅游文化的层级,有必要建构全新的疍歌样态,以及全新的“融媒体”传播体系。

  新媒体传播的优势

  新媒体是数字与网络紧密结合的全新信息载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具有跨时空的特点,新媒体的即时性与滞留性,不但能够提高其实时效能和扩大其受众性,更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供给者和接受者提供双向交互平台。

  因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技术上的差异,传统媒体显得严肃而拘谨,新媒体表现得随和而新颖。疍歌传播如果能够充分做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取得“1+1>2”的效果,将会赋予疍歌传播全新的空间。

  近年来,新媒体赋予了传统音乐舞蹈文化传播全新的范式。如《唐宫夜宴》的灵感来源于河南博物院1500年前的陶乐舞俑,这种让文物复活的新形式,打破了大众对宫廷礼仪的认知,令人感慨大唐的盛世气度;《元宵奇妙夜》以新媒体中的动态视角,呈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清明时节奇妙游》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儒、佛、道三家文化;《兰陵王入阵曲》将音律之美发挥到极致,将流失的古典乐曲带回了国内,使国粹得以重现。音乐结合舞蹈,艺术结合新技术新媒介,让艺术充满了文化的冲击力与视觉的冲击力,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IP”,以及这种文化内在的创新能力与自信力。

  新媒体介入疍歌传播的路径

  疍歌在新媒体情势下如何提高传播力,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路径进行探索。

  一是提升疍歌的可接受度。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信息传播的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美感。新媒体也为疍歌表演创新提供了可能。在新的“审美”环境下,疍歌需变革创新,以适应大众和市场需求。

  首先,强化疍歌的海洋属性。三亚疍歌本身具有较强的海洋属性,可以使疍歌的调性、旋律、节奏、和声等朝向更适合海洋环境演唱的方向去改编,让受众在欣赏疍歌中感受“海风吹来”“海水荡漾”的美感。

  其次,与美声、流行演唱技法相结合。疍歌作为一种民族音乐,不能仅限于其原有的唱法,应在了解其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保留魅力个性的前提下,汲取其他音乐的技巧处理,融多种发声方法为一体,使其既具有原生力,又具有多元包容的内在品格。

  最后,表演形式多元化。疍歌除自身创新外,还可与影视剧、话剧、音乐剧、歌剧等多种艺术创作形式结合。比如20世纪80年代,具有广东疍歌元素的《弯弯的月亮》,作为电视艺术片《大地情语》的主题曲,曾轰动乐坛,影响至今。另外,也可借助抖音等现代媒介,扩大疍歌传播的影响力。

  二是促进社会各界之间的互动。疍歌传播是一个“众业”,非疍家人自身,或学界、教育界、政府职能部门、影视企业等“一臂之力”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的,疍歌传播需要汇聚社会各界力量,依托“市场”形成一个健康的新媒体传播模式。疍家人是传承的载体,提供人力和一定的物质支撑;政府保证疍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规范化传承并提供政策的便利;学界提供疍歌文化学理创新;教育机构可培养传承人才;文旅部门可催化社会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等,多方合力共同搭建疍歌文化传播平台。

  三是选择疍歌适用的新媒体手段。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疍歌可呈现新的艺术样式。新媒体艺术是通过计算机、摄影、网络、数字技术等新科技手段创作出来的媒介艺术品。疍歌崭新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多维度、跨学科的综合性,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疍歌传播需要通过电子技术融合现代化音乐元素,最大程度地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体系产生了显著的“文化力”,不同族群的文化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产生关联。由此,三亚疍歌在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下,利用新媒体科技手段,获得新的存在样式,在传播古老的疍家文化,提升三亚的城市品质,繁荣三亚的旅游文化市场,促进海南自贸港的“自主性”特质中展现其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海南疍家音乐文化研究所;三亚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