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梳一出戏怎样救活一个剧种
2022年02月16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16日第2348期 作者:沈达人

  

  张一帆的专著《一出戏怎样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改编演出始末》日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部学术著作梳理了60多年前关于昆剧《十五贯》整理改编全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叙述了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细节,阐明了《十五贯》对各个戏剧品种(包括话剧和其他戏曲剧种)的影响。

  介绍很全面。该书的第一章“本起宋元明清事”,从话本《错斩崔宁》到传奇《十五贯》(《双熊梦》)、再到京剧移植等多个版本,作了全面的评说。读者由此可以了解《十五贯》这个戏的来龙去脉。第四章“精益求精变宫商”讲1956年浙昆整改本的舞台全貌,从剧情、结构、人物、音乐、舞台美术以及电影艺术处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中肯的评说。

  梳理很细致。一是第三章“光耀京华裕后昆”。作者通过对资料的整理,把浙江昆苏剧团当年《十五贯》整改演出的工作活动精确到了每一天;特别是梳理了毛泽东、周恩来在京看戏的先后顺序,以及由于两位国家领导人对这出戏的关心、重视,组织中央各领导一再观摩的情况。二是关于《十五贯》拍成电影的过程。诸如正式开拍的时间、开拍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完成的时间,作者也都做了细致的考证。在第五章“一剧重兴百业昌”中,对这部戏成名之后所产生的效应,也说得非常清楚。

  澄清了误解。对浙昆《十五贯》的改编演出,历来存在着一些误解,很多人都认为从一开始就是围绕朱素臣传奇本来着手改编的,实际上它是以浙江国风昆苏剧团实际演出的十场版结构为基础进行整改的,而且,黄源从头抓到尾。这都是过去一直没有澄清甚至没有被发现的。像这样的在昆剧发展史上起过作用的人,他们的功绩不应该被忽略、被埋没。

  突出了重点。该书对浙昆整改本《十五贯》贡献最突出的两个人物——黄源和朱国梁,在第二章“慧眼识骥赖朱黄”中,作了很扎实的介绍,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五贯》戏中三个关键人物况钟、娄阿鼠、过于执,前两个角色的扮演者周传瑛、王传淞的表演,前人已经有非常多的研究和叙述,却缺失了对过于执扮演者朱国梁的介绍。朱国梁在《十五贯》进京后不到五年就去世了,大家也就渐渐淡忘了他,但对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通过查找尘封已久的文献,采访朱国梁还健在的亲人、学生,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首次披露了朱国梁很多鲜为人知的生平事迹和艺术创造。

  该书还讲了很多前人没有提到的事,比如娄阿鼠的表演,从板凳上翻下来的沿革过程。大家对这个经典动作,看到的、分析的都是结果,然而这个动作在之前一百多年的演出中,有丰富的积累和复杂的变化。这一点,前人很少论及,作者在这些问题上能详人所略,略人所详,难能可贵。

  该书也有遗憾之处:如果能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传字辈的坎坷遭遇,昆曲艺术曾经的没落情况多作一些述评就更理想了。作者如能通过自己的梳理,让读者了解到,昆曲曾经处于怎样衰微的状态。这样,这个剧种是“怎样被救活”的过程,就显得更全面、更完整、更有说服力了。

  《一出戏怎样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改编演出始末》的完成,作者用了近十年的积累、酝酿和准备,又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撰写。该书的出版让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深入地了解前人的贡献与付出。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