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锦 马立新:网络文艺转型升级需破解三大命题
2019年01月21日 08: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21日第1620期 作者:刘中锦 马立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出更多健康优质的网络文艺作品。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应运而生的网络文艺,经过短短2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构建起一个迥异于传统文艺的极其庞大的生态系统,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发展中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也存在着较多问题。新时代网络文艺要想实现转型升级需破解三大命题。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网络文艺

  新时代需要与其精神气质相匹配的网络文艺。任何文艺的发生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是特定时代精神的反映。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规定了网络文艺的创作方向,即它必须自觉地与新时代融为一体,感应新时代之脉搏,书写新时代之精神。然而,迄今为止的网络文艺在整体风貌上更多地是呈现出其与生俱来的网络性特征或技术形式上的互动性特征,而其同样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的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征则比较模糊。我们看到,当下大部分的网络文艺作品重流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感官刺激轻情感陶冶。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命运的网络文艺作品少之又少。因此,当下网络文艺必须尽快从技术优越和流量为王的迷思中解脱出来,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投身于新时代的社会洪流中去感应真实火热的现实生活,用最高的真诚和热忱去书写新时代中国人民真实多姿的精神风貌。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网络文艺,才能建构起自身的核心价值并赢得时代的尊重。

  新时代需要最大限度缓解主要社会矛盾的网络文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网络文艺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网络文艺存在普遍而严重的题材单一化和内容同质化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对网络文艺多元化、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文艺存在普遍而严重低俗化、解构化等问题。部分热门网游的创作明显偏离主流人群和主流文艺的审美方向,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网络文艺必须将创作目标对准新时代主流人群,提供更多弘扬正能量、正价值和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唯有如此才能与新时代精神共鸣共振。

  网络文艺如何书写新时代满意的答卷

  新时代已经为网络文艺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要完成好这张考卷对于年轻的网络文艺来说并非易事。在笔者看来,建构中国特色是新时代网络文艺应首先弥补的短板。当下网络文艺网络特性突出,而对中国特色的体现却十分模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突出特征和努力方向,而唯独网络文艺还迷失于“流量”和“形式”的追求中不能自拔。这一方面是其自身思想性不足、主体性羸弱和自信力不足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其网络投机心理作祟的结果。这样的状态显然与积极进取的新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网络文艺如果不想被时代所冷落,就必须高度自觉地将自身融入到时代洪流,去感受身处其中的中华民族的真实生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准确把握时代的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抒发真实的中国情感,弘扬真实的中国精神,由此建构的才是中国特色的网络文艺,这样的网络文艺才能在全球化的网络文化语境中具备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网络文艺的主体性、民族性和自信力。

  其次是倡导“低碳美学”理念,创作丰富多彩的“低碳艺术”作品。这是解决网络文艺低俗化、解构化等问题的根本之策。“低碳美学”所强调的艺术作品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价值,必然将一切致瘾性、低俗性、误导性和其他负能量的创作排除在新时代网络文艺生态格局之外。“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是艺术真实,这就意味着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必须遵循生活的逻辑、历史的逻辑、情感的逻辑和人性的逻辑来塑造人物性格、构思故事情节和设计艺术场景。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当下网络文艺创作盛行的凭空杜撰、胡编乱造、抄袭仿制等不良风气。因此,“低碳美学”与“低碳艺术”理念不仅是一种新型的价值论美学观,更是指导中国网络文艺讲好中国故事、书写好新时代答卷的一剂灵丹妙药。

  如何彰显人民对于新时代网络文艺的评判权

  新时代的网络文艺创作质量究竟如何?它是否真正讲好了中国故事?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得由人民来评判,也唯有人民最有发言权。但从网络文艺目前的生态格局来看,还存在网络文艺的监督和评判权缺失的现象,要想切实发挥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文艺建构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权益的网络文艺创作体制机制。

  顺应人民的意愿,构建一支风清气正的网络文艺队伍。由主流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强强联合打造讲述中国故事的队伍,最大限度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整合一批现有的民营网络文艺生产传播主体。如此构建的网络文艺队伍既能最大限度从供给侧体现人民利益,主导网络文艺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又能保持最高的市场敏感和创作活力,使各种资源获得最优和最高效配置。

  顺应人民呼声,加快启动对网络文艺立法程序。通过对网络文艺立法,明确网络文艺生产主体、传播主体、消费主体和监管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清晰界定网络文艺实践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及其对抗措施,为网络文艺监管提供充足的法理和法律依据。同时,监管部门要联合网络文艺研究机构尽快出台线上、线下相统一的艺术产品质量分级标准,特别是对各种假冒伪劣网络艺术产品要尽快研发可操作性强的甄别、勘验和鉴定机制,为监管提供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可以说,立法监督是人民对新时代网络文艺实施有效评判的最有力形式之一。

  满足人民期待,配套建立一支强大的网络文艺批评队伍。批评家应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为人民发声是他们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批评家要洞悉网络文艺的现状与问题,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有效主导和引导网络文艺批评舆论。

  唯有破解上述三大命题,才能最大限度确保新时代网络文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新时代网络文艺讲好中国故事营造最有利的网络环境,才能最终实现网络文艺转型升级。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数字艺术权利与义务研究”(18BWYJ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