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晋文:中国电影的发展及转型升级
2018年03月02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日第1402期 作者:薛晋文

  曾几何时,国产青春电影、综艺电影,以及IP电影的票房一度超越了进口大片,中国电影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繁荣的盛况,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票房神话。国产影片虽然热闹非凡,但是从低迷的票房数量来看,中国电影市场显然进入了休整期,观众的观影姿态也逐渐回归理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基于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高票房不等于高质量,中国电影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依然有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理性认识中国电影的短板是我们再出发的必修课。

  精耕细作:重视编剧的首创作用是当务之急。近几年,我国电影数量以螺旋式速度在增长,但这些影片绝大多数都是所谓的“爆米花电影”, 无厘头、玄幻风、爱情秀是它们的类型标签:以《微微一笑很倾城》《陆垚知马俐》为代表的电影,依然延续着青春爱情片的心灵鸡汤;《万万没想到》《天师九转轮回盘》等古装玄幻片,继续如痴如醉地炮制神法;《寻龙诀》《九层妖塔》等悬疑惊悚片,以恐怖和刺激元素反复抢夺观众眼球……这些影片不仅在数量上扎推,更在内容上雷同,观众不免会出现审美疲劳,所以,国产电影票房走低应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再者,这类影片本身没有太多的营养成分和文化价值,难以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心灵冲击与人生启迪。

  从电影文本来看,很多电影作品内容无聊乏味,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要么是放大人生痛苦,用碎片化的故事无病呻吟,要么是粉饰理想,给观众注射精神麻醉剂,更有甚者对历史进行随意解构,让一批青少年观众迷失在玄幻世界中而难以自拔。总而言之,目前,有些国产电影在品质和价值方面还有待提升和改进,尤其要重视对编剧人才的培养和保护,不能让娱乐资本无情剥夺编剧的话语权,把编剧排挤到产业链的末端位置,让电影剧本成为任人宰割的牺牲品。

  现阶段,一些影视公司宁愿花上千倍的高价进行炒作宣传,靠当红明星艺人去博眼球、赚人气,也不愿意在故事文本上下大力气。许多电影在上映前声势浩大,不仅有明星大腕摇旗助威,还有各大视频与门户网站呐喊助阵,但当人们真正看到电影后,却发现内容多空洞虚无,以狂拽炫酷覆盖了本该厚实的故事内容。随着我国观众审美素养的提高,单纯的视听奇观,无厘头的滑稽闹剧电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观众对高品位、高质量、高审美电影的渴望日渐强烈,而改变中国电影窘境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培育一大批优秀的编剧人才,重视编剧在电影生产环节中的首创作用,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和原创力,逐渐提升中国电影剧本的原创能力。

  兼收并蓄:商业性和艺术性应和谐共振。电影是人们日常文化消费的必需品,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商业标签,然而,不能将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完全对立起来。倘若简单否定了电影的商业性,就没有真正健康的国家电影创作体系。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们也不能将只有深度而没有传播力的作品捧上天,应当在正本清源中,重新审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不要让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将彼此孤立化,两者的和谐共振是电影守正创新的基本保障。国外许多优秀的影片如《阿甘正传》《国王的演讲》《放牛班的春天》,它们既不能简单划为商业电影,也不能简单贴上艺术电影的标签,而是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任何非此即彼的思维,都是对这些优秀作品的误读和低估。当前我们的电影困境正在此,没有真正领悟电影的内涵和真谛,于是,在资本的浪潮裹挟中将电影看作极端的造币工具,或者在艺术的小圈子中将电影窄化为自娱自乐的精致消遣品,这些错误的思维直接导致了今天中国电影互不买账的困局。

  然而,电影中的商业元素必须掌握好度,过度商业化就会吞噬艺术性,变成资本的傀儡和奴隶。许多商业电影其实是被资本绑架和利用的受害者,电影热映结束后,幕后操纵者各分一杯羹,然后扔下空皮囊逃之夭夭,至于艺术追求和电影反响,已经无人问津。中国电影市场目前就面临着种种尴尬处境,许多影片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在国际市场却寂寞无聊,很多作品还未等走出国门就已经夭折。因为经过几年市场检验后,一些“短命”影片造势圈钱的伎俩已人尽皆知,粗制滥造、格调不高的作品,不仅令国内观众不满,更让国外观众提不起兴趣。在观众看来,中国的电影行业一直都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界,财富大亨可以投资电影,主持人歌手可以导演电影,相声小品和综艺节目也可以拼凑一部电影,赚了货币输了情怀的影片不胜枚举。相反,一些专业人才迫于资金和技术等局限,只能臣服于市场法则,艺术理想被逻辑资本无情绑架。

  高瞻远瞩:在全球坐标中确立自身话语优势。当然,回首近年的中国电影,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战狼2》《老炮儿》《狼图腾》《烈日灼心》等即是代表,这些作品文化品位与国际视野兼备,无论在叙事方式,还是主题价值方面,都远胜于同期上映的其他电影。有了优秀的故事文本,中国电影的内容品质才能得到根本保证,也能经得起国际市场的检验。在如今开放的市场格局下,再固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已然过时,优秀的作品不能只逗留在自我圈子里孤芳自赏,不能只在自家门口鼓捣热闹场景,应在国际的沧海横流中显本色,不仅在文本内涵与表现形式上要面向全球诉求,而且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市场运作手段,将电影推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在比较取舍中赢得自身尊严,在剧烈竞争中方有大舞台。所以,中国电影须内外联合发力,才能在当今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

  中国电影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首先必须规范电影的生产体系,在电影策划生产初期就应有高标准的定位,将视野放眼于全人类,不要拘囿于小情感、嬉笑怒骂、小圈子话题等浅水区。同时,优秀的电影作品还应做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最大传播中赢得自身话语权,主动的话语权是电影创作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除了定期参加世界各大电影竞赛外,还可以与国外电影制作团队合作,一方面,在国内发掘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时代服务,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兜售一些复古的庸俗故事;另一方面,借助国外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地缘条件,让优秀的电影有机会走出国门,让更多海外观众认同中华民族崛起的当代价值。近几年,中国电影虽然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响和票房成绩,但它的市场体系与创作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在人才资源、传播策略和话语地位方面,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在中国电影再次陷入困顿的局面之时,及时为中国电影寻找转型升级对策,实现中国电影可持续稳步发展,是中国电影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客观而言,国产电影还需要更多有良知的电影人,继续为中国电影续写辉煌,潜心酝酿走心之作。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