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艺术教育的一种方式
2017年01月25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25日第1138期 作者:张立 王宏飞

  手艺是中国人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的创造。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为生活之需,同时还创造性地利用自制的工具对自然物质进行加工改造,手艺便是在对生产生活资料加工改造中不断总结、获取经验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最初虽然简单原始,但掌握了手艺的人们却能够更加有效地对自然进行再创造,通过有目的和有选择地造物来改善和提升生活品质。随着人们造物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对自然界认识的逐步深入,大自然中的竹、木、柳、藤、草、棉、革、漆、土、玉、石、陶、瓷、金、银、铜、铁、锡等先后陆续成为生产、生活的原材料,人们也创造了与这些材质相适应的雕、镂、刻、削、染、编、结、绞、绘、髹、铸、琢、磨等丰富的有着系统规范的工艺,而这其中所蕴含的审美与造型原则和要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艺对生活在农耕社会的人而言是一种依靠手脑交互谋生的技能,是人脑审美意识支配下的手的技艺、技巧,也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木匠搭建房屋、打制家具,泥瓦匠给房屋添砖加瓦,使其更加坚固、适用,篾匠制作出了各种生活用具,制陶匠打制了容器,铁匠设计并生产了农具、兵器,在家中劳作的家庭主妇们也利用农闲时光为家人纺纱织布、缝制衣物、制作鞋子等。在过去的耕织文明时代,是他们用双手创造了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使生活充满艺术感。

  手艺中充满着创造和艺术精神

  手艺是一种构思、设计。记载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工艺的经典著作《周礼·考工记》这样描述手艺人的职责和特点:“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对手艺人而言,他们既是创造者又是最直接的生产者。《考工记》提到两类人,一类是“知者”,即智者、圣人、有智慧的人;一类是“巧者”,即手艺人。自古以来,具有革命性的创造向来是由少部分智者、天才来完成,如燧人氏之钻木取火,有巢氏之构木为巢,神农氏之以木制耒、教民稼穑等。大多数人的工作是对智者所创之物的“述之、守之”,使之长行于世,不断创新。这就是百工之事的主要内容。百工之事皆被视为圣人之作,这种对日常劳作的尊重与激励,使得百工之事在时间的流逝中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稳健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完善、更新,以适应天时、地气、材性、人需,是真正的需求导向与可持续发展的优良设计。

  此外,民间的手艺首先是生活,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手工制作的产品融入了手艺人的感情与个性。手艺人的手在生产过程中与材料直接接触,他们的作品是手的艺术,作品中有手工留下的痕迹。无论是生产者还是使用者,透过产品他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手工的痕迹。产品的造型、材料、结构、肌理都能促使人们想象手艺人制作时的专注与精心雕琢,想象他们利用毕生积累的技能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作品的场景。这个时候,人与产品的距离如此贴近。透过产品人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手工的痕迹”,能想象出手艺人在设计与制造中的付出,人们在心理上所能感受到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皆因手艺人作品所触发。这可能是手工产品在现代工业社会里显得弥足珍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民间手艺中潜藏着艺术的种子。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因产量、效率、成本等原因会被机械化生产的产品所取代。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的手艺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方式,它将会走向较为纯粹的艺术创作,在这一领域,必然会诞生名家大师。

  手艺体现生活的艺术

  手艺,以手造物的技艺,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东方智慧。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手艺承载着人类文明认知、审美、伦理等诸多内容,在艺术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以及工艺美术学的研究领域受到关注,手艺的问题也附属于相关学科被加以研究。正如人们从仰韶的彩陶和殷商的饕餮中发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看到了通过它们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心理。如果说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手艺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性格,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中必然隐含着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手艺作为传统文化不在于具体内容本身,而在于它背后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

  传统手艺从本质上来说是生活的艺术。它自身与整个社会形态的变迁产生着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揭示文明的变迁,特别是中国社会的变迁有着特别的作用。传统手艺在现代是有存在价值的。因为传统手艺的一部分作为古代物质文化的组成,它弥补了我国历来以文字书记记载为主的不足。手艺人所设计、生产的产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存状态、生产关系,同时还因其高超的艺术性成为民族审美内容的组成部分。中国人在生活中长期使用手工艺产品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文化特质,这是现代产品在功能和形式方面所不能体现的。因此,各国产品设计风格的形成必然要到本民族文化中去寻找,而这些优秀的手艺便是主要源泉。手艺的背后意味着一种本土知识体系,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手艺的商业文化特性与技艺传承

  传统手艺是传统商业文化的象征,凝聚着传统文化信息。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手艺不可能成为时代主角,但它传递了民族精神,是形成民俗民风的重要文化基因。传统手艺来自民间,来自生活。要生存,必须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感性认知活动来激发人们对传统手艺的感怀之情。

  传统手艺的传承是人类生产实践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同时期、不同民俗状态的乡民社会产物,从诞生至今,经历了发展、高潮、低落潮。如今的传统手艺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记忆,在工业化社会里失去了其实用价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当代审美视野下,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的两个理想状态为:一部分保留传统的设计和技艺,以继承“传统”,继续为人们提供生活用品或被称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另一部分在传统的基础上,更新设计理念,更新传统技术,生产兼具传统文化色彩的现代产品。

  从古到今,传统手艺延续了“徒弟拜师学艺,师傅言传身教”的传承模式。由于熟练掌握手艺的难度较大,这需要学徒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实践、总结,不断摸索以改进技艺。手艺初学者不仅得不到经济效益,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财力。在传统的手艺研习过程中,学艺者不仅学到了技艺,性情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发生转变。

  传统的手艺在教育方式上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师承模式。之前,大多数师傅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相关的技艺要诀也未能形成文字和图画。在实际操作中观看、动手与持续不断的模仿几乎是所有中国传统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从前拜师学艺,学徒一般要跟师傅学习最少三年。第一年,师傅不会让徒弟干任何与技艺相关的事,只干些扫地、打水、擦桌子的杂事。在中国人的眼里,这并不是一个消磨时光、打发日子的过程,而是师傅对徒弟的考验,树立学徒对师傅、对技艺的恭敬态度,沉淀内心的浮躁,起到收心、修心的作用。在徒弟逐渐安于这种平淡之后,师傅会教一些基本的技艺,但不会有太多的讲解,主要是师傅做,徒弟在观看中领悟,自己反复模仿、审视。在无数次的实际动手仿造过程中独自慢慢积累、领悟其中的奥妙与规律,直至掌握这门手艺。师傅言传身教,徒弟在多年伴随师傅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耳濡目染,这种教育模式对学徒而言需要极大的悟性,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容易使天资聪颖的徒弟脱颖而出,能获得师傅的真传,成为新一代宗师。如今,在艺术教育方式上引入传统手艺不仅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一名手工艺从业者或者一代宗师,而且是通过学习手艺这种“身心合一”的技艺,锻炼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以促进心智的发展。

  对中国来人来说,手艺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东方智慧。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手艺有必要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方式来促进人们心智的发育,将传统手艺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方式正好弥补了这种科技和理性所主导的时代的缺陷。同时,将传统手艺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国民专注的精神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塑造国民个性,助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用户对象的新媒体视觉设计与应用研究”(14YJC760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